语言,逆差
又睡不着,琢磨一段话:
多戲超人 @DoubleFakeCute: 文字很容易传播仇恨,但很难传递感动。
@yetone: 是的,换句话说文字传播感动是需要功底的,但是传播仇恨不用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
这句话背后揭示了一个道理:表达愤怒、抱怨、不满,似乎是语言最原始、最本能的用途。人类还未掌握完整的语法与修辞,就已学会了哭泣。
新生婴儿落地的第一声啼哭,正是一种天赋的语言——一种对环境提出抗议的表达。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在生命伊始,我们的语言边界,即是对苦痛的感知;我们最早学会的,是如何说“我不喜欢”。
相较之下,笑,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学会的回应。但当笑成为一种礼貌、成为一种职场的面具,它也就褪去了它的真实。于是我们在笑中疏离,在沉默中彼此冷漠,脸上浮现的,是长久训练出的 poker face,那张扑克脸仿佛是一种文明社会强加的伪装。
最近 realDonaldTrump 把🇨🇳进口关税从10%,20%,54%,104% 一路干到154%。 仿佛数字本身也在喊叫。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 王渊源John 打趣地说 trump 的支持者之所以对“涨关税”拍手叫好,是因为“trade deficit”(贸易逆差)这个词在英语里带有天然的负面含义——“deficit”意味着赤字、亏空,仿佛国家正在负债累累。而在中文语境中,“逆差”这个词更像是一种经济现象,而非道德沦丧,无需过度反应。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语言误会的悲剧——美国的“war on drugs”(禁毒战争)之所以久攻不下,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败在语言上。在英语中,“drug”一词含义,既可以指药品(medicine),也可以指毒品(narcotics)。这导致在大众语感中,毒品并没有一种“邪恶之物”的鲜明面孔。相比之下,中文中“毒品”与“药品”泾渭分明,一个是治病,一个是害命,“吸毒”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罪与恶的意味。而英文中的“drug overdose”,只不过是一场“药物使用过度”的中性描述,仿佛只是剂量出了问题,而非价值观的崩塌。
语言之毒,在于其无形;它不像刀剑那样可见、可防,而是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感知。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庄子又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虽巧,往往意在蛊惑;修辞的闪光点,也可能是陷阱的倒影。语言的本质是媒介,而非终点。
古代巫师、祭司、先知,其实都是语言的炼金术士。他们并非真正能预见未来,而是能以一字一句为符咒,将人的心智引向他们想要的方向。如《盗梦空间》中,那个悠悠旋转的陀螺,不断将人困于梦与醒之间,真假难辨。
语言即现实的建构者,它能唤醒你,也能奴役你。它是文明的基石,也是误解的温床。传播仇恨,只需几句粗陋的标语;而传递感动,却如雕刻光影,需要时间、技艺与赤诚。
15:12 根据ChatGPT润色了文章。太他妈吊了。
Posted
std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