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log is rated 🔞, viewer discretion is advised

老师为啥离职不干了

看到一个 来自乐队老师 Teresa Kaye Newmantiktok的视频 搬运+翻译 推荐看完,摘录一下字幕:

The reason teachers are leaving is not because of teacher pay. As a band director, I receive higher pay compared to most teachers, which serves as an incentive for me to show up and stay late. However, this alone is insufficient. Even if every teacher in Texas received a $10,000 raise annually, we would still face the same issues we are dealing with now. Let me share some recent experiences that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s I've faced in the last 48 hours.
Yesterday, I encountered a disturbing incident where I had to intervene in an assault that occurred in my band hall. It wasn't just a fight; it was a student repeatedly punching another student in the head. Additionally, someone decided to tamper with all the French horns in our possession, removing every single string and rendering them unplayable. I had set up a drum set station for my percussionists, who had been requesting it all year. However, within 24 hours, someone had already damaged the high hat. People are stealing and using instruments that do not belong to them, even if they are stored in lockers.
Furthermore, one student struck another in the face while their trumpet was in use, and another student in the same class flipped me off and then lied about it. I want to address a common response: yes, I understand that these challenges come with the job. However, it is disheartening when people on my campus claim that the band students are the most well-behaved and respectful, yet I am still confronted with such issues daily. This is not merely a financial problem, nor is it solely an administrative or parental problem. It is a problem of emotional dis-regulation.
In my 13 years of teaching, I have never encountered such difficulties in getting kids to keep their hands to themselves and refrain from damaging property. Whil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as teachers to guide and teach them, these students seem unaffected by traditional corrective measures. They do not care about failing, being reprimanded, or receiving poor grades. Their primary concern appears to be seeking immediate entertainment. I hesitate to attribute this solely to technology, as I am well-versed in its use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my lessons. However, it seems as though some of these children have given up on life at such a young age, abandoning any aspiration for something meaningful.
I began this school year with enthusiasm, hoping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upon returning to the classroom. However, I have felt like I've been chasing my own tail throughout the year. While I love my students, I am emotionally drained and exhausted from the mistreatment I endure. The system is failing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教师离职率高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待遇问题。我是一名校乐队老师,相较于大多数教师,我的薪资更高,因为有课时和加班补贴。但这还不够。即使德克萨斯州的每位教师每年都获得1万美元的补贴,我们仍然需要处理同现在一样的问题。让我讲讲我在过去48小时里遇到的事情,我挨个说:

  • 昨天我在乐队大厅里阻止了一场暴力袭击,不是打闹,一名学生至少暴打了另一名学生头部四五次;
  • 我稍微疏忽一点,一个诡异的小孩在过去半天竟然把我们所有法国号的弦线都拆下来,让它们无法演奏;
  • 我为打击乐手准备了一组鼓,他们期待了一年了。结果只过了24小时,就有人损坏了鼓组的底踩钹
  • 有人盗用并使用不属于他们的乐器,即使乐器锁在储物柜里;
  • 此外,有学生打起来,因为「对方往我脸上吹小号」
  • 在同一班级中,有学生对我竖了中指,然后试图否认。

在你们评论中指责我之前,我得先说,我知道自己入了什么行。是的,我非常明白。但是学校里很多人都告诉我,乐队学生是校园里表现最好、最听话的学生。然而,我每天仍然不得不应付这些破事。这不是一个经费的问题,不是管理问题,也不是家长问题。这是一种情绪失调问题。
在我从事教育的过去的13年里,我从未需要反复强调「管住手」、「不要破坏财物」。我明白作为教师的一部分职责是管理和示范学生行为习惯,我最近一年反复唠叨了很多遍纪律、在墙上贴出告示、召集学生训话、给出书面批评、甚至让部分学生退出,但传统的纠正措施似乎通通失效了。他们不在乎挂科、书面批评和退学(OSS, Out-of-School Suspension)。他们大多数人唯一关心的是接下来五分钟内如何娱乐自己
我尽量不成为一个啥都怪罪「科技产品」的千禧一代教师,因为我对新技术很投入,我喜欢短视频 app,我在课堂上也会投入新媒体应用。然而,似乎有些学生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已经放弃了人生,结束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本来我对这个学期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对课堂产生正面影响。然而,整个学期下来,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我爱我的学生,但我受到挫折,感到疲惫和折磨。这个体制无法奏效,学生和教师都很失败。

这是一个很火的视频,翻了一下评论,tiktok 上很多都说:

EvaInScotland: I’d be not different if I’d be growing now - we had a magic of ‘unknown’ ‘needed to be explored and discovered’ ‘waiting for it to be available’ now. All is instantly accessible there is no wander no imagination no ‘unknown’ It’s more realistic but as well more depressing I don’t blame them
SLD454: I'm sorry have to disagree with you on parents, it'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raise their kid,or they shouldn't have any
shit_and_giggles: BRING 👏 BACK 👏 SPANKING 👏.............jk jk....... but also slightly not jk
Jackie: Parents really need to step up and support the teacher in the schools and making sure their kids are showing respect to their teachers, all staff and
Armandalea: parents. PARENTS! This is a parent problem.
S H R E C C: I know you're trying to avoid blaming the parents but ultimately, everything starts at home.
user3043964493022: i 100% agree! i see it also at the preschool level... we are assaulted daily by students that appear to be having withdrawal from phones and ipads

2023-06-02 08:32 快使用擀面杖:
[doge] 你们看美丽国乐子呐。 作为一线教师,我可以很笃定的告诉你们,如果不做什么重大改变,再过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学校也会是这样。昨天放学的路上我还在盘算自己能不能在事态逐渐演变到我能忍受的底线前够年龄退休,今天就刷到了这个视频。没办法,学生碰不得,老师管不得。遇到的问题和这个老师描述的差不多。只是目前一个班可能就2-4个这样的人,强势的班主任还能压制的住,但效果也越来越差了。因为他打了人,家长报了警,警察来了他都敢骂,骂完还没事,这种榜样的力量,可比什么好好学习的榜样被学生学起来快多了[笑哭]

2023-06-02 09:32 棉豆doo:
我朋友这几年当老师的,已经辞了,受不了。学生不爱学习连劝都劝不得,敢指着老师的鼻子骂;小混账当着老师的面开女同学黄腔,被老师凶了就作势要打老师,被同学架住了才没打成;请家长也随便,家长也不管

2023-06-02 09:36 竹梓桑葵:
这就是社会进程,当我国物质文化都富裕了之后,孩子会看到父母在社会上纵欲,并对泡沫经济社会充满不切实际的希望,这是非理性繁荣在教育体系上的表现俗称浮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不起,中国已经崛起我还读什么书,那是上世纪的事。

2023-06-02 18:48 -树上-:
我妹学校有个低年级班级,有个小女孩有天穿了个小背带裤,班上一群男孩看到以后跟打了鸡血一样,一直围着人家说什么鸡你太美,唱跳篮球之类的梗……之后他们只要碰见那个小女孩就会嘲笑她这件事,有手机的甚至拍她照片,给她脸P到表情包上四处传播最后那个小女孩转学了,那群小出生继续开开心心用人家的表情包玩梗

2023-06-02 17:26 重度冲浪爱好者在此:
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未成年在缺乏辨别里的前提下被媒体拽着跑,被周围环境教坏,家长和老师作为仅有的两股教导的力量,也日益衰弱。只能说加速⏩了[笑哭][笑哭]

2023-06-03 18:41 Forsannn:
中国学校全靠上一代的铁血教育留下来的余威勉强维持[滑稽]

2023-06-03 22:50 dQ_Qb:
但是现在啥也管不了呀 你是不知道那些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上课不听找借口,说十六岁还小,只是个宝宝,上课不听没关系 老师可以下课义务补课,还有更过分的直接把孩子扔给学校,然后孩子想回家也不给回去,因为家里的房间给弟弟了,孩子有自杀倾向,上课玩刀片,心理老师想让家长一起参与疏导,家长说出事都怪学校的

2023-06-02 23:54 冷车拼盘:
我就在排名超差的偏僻美国公立学校教过,简直是噩梦…… 学生贩drug,校长不管,警察不管,校长女婿就是小村的警长,就是不愿管。学生逃课,你只能叫教导处体育老师抓人,教导处主任也只是和稀泥……他们逃课你要马上汇报,因为他们要是逃课时摔伤或者出什么事,你等着坐牢。 好学生不到5%,其他全是混混。联系家长也没用,人家家里信邪教,混黑帮的。做了一个学期马上辞工了,惹不起。

2023-06-02 22:42 锕锷铱嗷呜:
真实的。现在有的孩子已经完全意识到了,他们的向下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教师不能对他们使用口头教育以外的任何手段。一个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厚着脸皮不写作业,并且发现教师没法采用强制措施。那么只需要一个学期,厚着脸皮就会几乎变成恬不知耻,一个孩子就会变成许多孩子。偏偏家长还有很多没时间管,不是说教师把责任给家长,而是我批完,订正完,希望家长看看孩子的错误率,签个字,家长也没有时间。有些家长生活压力是真的重我也不说啥了;有的家长,自己发朋友圈在外边搓脚,自己孩子一整个礼拜作业强行拖着不写,放学时候也不补,借口有培训班跑路。这种孩子现在真不少见了,他们对其他的孩子带来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我也不想恨孩子,只能说努力去温暖了某些孩子两年了[微笑]。现在只希望其他撑得住别被带歪了。以及,如果大家真的生活压力大,就别生孩子了。没时间管孩子还要生,真的是造孽,折磨孩子也折磨自己。

2023-06-02 11:30 薄荷Mintsugar:
我作为一个老师这次来做一次一样怪,我跟大家说,图里这个老师说的是真的,而且现在我们有在向这个方向变化的趋势,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比起来就是有点无法无天了,不怕挂科,不怕挨骂挨罚,不怕找家长,然后教育部门规定也不让体罚,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在接下来找到乐子出洋相

2023-06-02 04:08 BaozBao:
美国tiktok一些挑战(很火很多人做 “打老师巴掌挑战” “上课捣乱挑战” “骂老师挑战” “偷学校厕所挑战” 这些都是有的 而且很多视频

2023-06-02 14:28 点线面DXM:
哈哈,如果有人留意过悉尼的新闻,就会知道上周发生了一起市中心大楼火灾案,140多个人被迫转移,2名流浪者行踪不明,而放火的是两个初高中生小孩。

2023-06-02 22:05 小一的抱枕床没有了:
回复 @你怎么不吃饭Y :新警察故事。问题在于搞事情并不是富二代的专属,普通家庭的孩子也会这样……要是只是富二代搞事情也没那么多人倒霉,毕竟人数有限,现在是每个学校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男校女校还是男女同校,都有疯孩子……

2023-06-02 17:13 到湖中心:
互联网无时不刻不在教育小孩,现在的小孩远没有以前单纯,网络交给了他们太多“手段”,类似抑郁症种敏感的话题,有些学生深知它对家长和老师的威慑力,就去网上搜索相应的症状去装,让老师和家长对他妥协[微笑][微笑][微笑][微笑]我请问这能怎么办,你不信,他自残给你看,你妥协,他觉得这个方法真好用拿捏老师家长真是太棒了(不是在否认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

2023-06-03 02:47 骈旧时:
很大程度是因为小孩从互联网上接触到过多成人才该了解的知识,导致和以前的小孩行为模式不一样。以前的小孩基本都是从父母老师这里接受知识的,现在互联网的信息乱七八糟,父母老师的作为知识授予者的作用变小了[辣眼睛]

2023-06-03 07:13 Silvia家的猫:
这个确实,我接触的学生都是四到六年级,那天我听到的最让我震惊的一句话就是,我妈要是不给我买iPad,我就装抑郁,她肯定就买了???!!!!

2023-06-02 07:08 JackFang75:
作为在美国教过书的人来说,视频内容比较真实。普通人永远想象不到有些学生能想出什么新人类主意来搞破坏和捣乱,从小事说起就是每一天的下午厕所马桶都会被学生故意塞纸堵住。厕所吸毒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学期本地警察都会带着缉毒犬来学校搜查可能的毒品,而且次次不走空。通过在美国读私立高中和公立学校教书经历的观察。我发现我待过的两所学校对比一下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在公立学校里学生之间也能表现的像不同物种一样。在我执教的公立学校里有我这辈子看到过的最有主见,最上进和最有礼貌的学生,他们很多人都是家里第一个有希望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学生。我也见过几个毫无进取心,永远愤怒和迷茫的年轻人。如果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希望,那他对课堂的破坏力是相当可怕的。

2023-06-02 10:44 吃土少女泥巴巴:
感觉我们现在也有这趋势。我同事小孩初中,她儿子前段时间被人偷了东西,老师把偷东西的抓出来训了顿,结果人家长还不乐意了,来学校大吵大闹

2023-06-02 10:56 小枭咕咕哒:
看前: 一年工资涨一万也太好了吧[哦呼] 看后:应得的[撇嘴]

2023-06-02 21:37 村口_胡师傅:
工作了五年,我已经放下助人情结了,小孩犯错啥都不能做,重话都不能说只能拿爱感化。不如大家一起摆烂,我保住我的公立学校铁饭碗。

2023-06-03 09:29 浮生_偷闲:
一群现在二十多快三十的就没必要依据自己的经验硬套了,也不想想现在都23年了,这都离你小学过了十几二十年了,课改都过了两三轮了,我那天一看人家高考填报模式我都看不懂了,你的记忆根本代表不了现在的一线教育困境

2023-06-03 19:38 飞天小白兔分兔:
今年27了,打王者遇到一个14的小男孩,感觉很乖学习也不错,听说考上了本地比较好的重点高中,结果刚初中毕业就跟着同学出去喝酒,抽电子烟装逼拍照,逃课去网吧,我这个早古土包子都吓死,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没怎么,就想过不一样的人生,说感觉学习没意义,想做生意挣大钱,脑子里全是几个亿的生意,说要跟兄弟合伙。还有一个高二的弟弟也是,说不想上学,以前学体育的,说游泳馆的教练分分钟月入两万,不需要读大学吧啦吧啦,真的怪吓人的,每天想的都是“挣笔大钱”或者找点刺激,都觉得读书没有用。甚至有点鄙视读书,我真的觉得这不是个好事。

2023-06-02 11:04 Pasuk:
国内也开始这样了,特别是一些边缘地带,不知道是父母灌输还是怎么样孩子可能8 9岁就无所谓读书,初中生更是逆天的存在说堵老师,甚至rape老师,纯纯土皇帝一样,以前老师在这部分地区有绝对的权威,打是打的很,素质是不怎么高,但是学生确实害怕,家长也听老师的话,现在老师动一下手或者只是做做样子吓一下学生都有可能被录视频抹黑工作可能就没了 加上等级d到c十分的跨度很难,看不见进步,学生更不想学了,学生不想学老师还得教,很多老师直接摆烂,快乐教育爱学不学 爱写不写 学生还觉得可高兴了可以骑在老师头上了[再见][再见]

2023-06-03 01:54 鱼的头很大:
天呐,北京都是这样,我自己带的学生,才四年级,上课根本没法上,她说老师一节课一半时间都在管纪律,剩下一半时间是老师摆烂了不管了,管不住,打不得骂不得,几岁的小孩儿都知道被老师打骂了要告教育局,上课太吵闹,孩子坐在后面根本听不到老师说话,只能找家教老师也就是我再上一次😂

2023-06-02 18:15 风铃是萌点:
想起来我高中时候的外教,她上课经常跟我们感叹在中国教书真的太好了,因为她在英国教书的时候不仅管不住学生,甚至会被学生打[辣眼睛]

2023-06-02 00:49 退堂鼓十级表演艺术家:
这类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快乐教育及高度自由上,其本质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公立教育系统将道德教育完全交给家庭教育的后果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时充裕的课外时间使得小孩受社区文化影响极深:
倘若孩子生活在一个中产社区以及富人区,其步入歧途的可能性自然很低;倘若生活在黑人社区这样的地方,周身无不充斥着暴力和犯罪,甚至连空气都弥散着堕落,想出淤泥而不染是很困难的,而又恰恰是这些底层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几乎是放弃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步他们的后尘,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2023-06-03 01:13 某飘鬼:
一个马上辞职的初中老师表示 初中的孩子确实有这个趋势 我上班五年 刚把一届学生送到高一 这一届学生就很好 跟我感情也很深 新的这一届初一 完全大变样 有时候连课都上不去 他们真的很喜欢找乐子 举个例子 我们班一个学生前一天刚因为毁坏公物被班主任训斥了 第二天还是去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班主任已经是一个一米八很壮的男老师了 我真的觉得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了

2023-06-02 21:21 村口_胡师傅:
我们校长们明确的跟我说过,They are not here for school, they are here to hangout, and all we can do is give them a conversation. 他们不是来读书的,他们是来跟朋友玩的,但我们唯一能做就是跟他们谈话。整个社会在资本的运作之下,老师做任何事情都会被严重放大,你不知道你哪天做了啥你就在tiktok火了,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只能啥都不做。 因为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不想要太多挑战者,就让他们在最没有自制力的时候,以“爱”、“保护”、“尊重”、“自由意志”为名,逼迫所有人放纵他们。 现在我已经放下助人情结了,保住工资福利还不错的公立学校铁饭碗不香吗?

2023-06-02 10:16 千鳥サラ:
现在的网络确实不适合小孩子,90后觉得读书无用那是因为已经过了读书的年纪,在该读书的年纪卷过来的,遇到了经济非常不好的局面才变成了读书无用。这话对于现在还在上学的人来说是没资格讲的。还未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就觉得读书无用还太早了。这个视频说的非常真实,在北美留学的时候明显感觉那面的老人和老一辈思想上明显比年轻人开明,反倒不歧视外来人,年轻人只是彻底的混蛋罢了。

2023-06-02 12:52 回忆是献给青春的葬礼:
读书永远有用,但是现在附加在读书上的功利性太强了,把读书读好了和找好工作挂钩的结果就是好的工作岗位满了后面书读的好的也上不去,前面的人占着位子不下来,又没有好的新的工作岗位出来,这时候本来就是奔着找好工作赚大钱才读的书的人可不就觉得读书无用了……

2023-06-02 08:55 帅气的依酷:
全球都差不多。我们三线城市下小县城,取消很多乡镇小学,都集中到新城中学,我有同学在里面当老师,正规编制,说里面学生没一个想学的,整天抖音游戏的,也是不在乎记名,不在乎成绩。

2023-06-02 12:55 洲行舟:
我这一样情况,城乡结合地区的中学,好些学校撤并过来,生源基本都是乡村学生,每天都能搞出五花八门的事来,根本也不学习,甚至基础知识缺乏到好像之前从没上过学一样,坏习惯一学一个准

2023-06-02 13:07 楚锦湖:
我有个学生,家里宠的不成样子,只要他发脾气,他家里什么都答应。说孩子脾气大,管不了呀。我血压都上来了,他第一次想通过耍赖发脾气达到目的的时候,就应该狠狠拒绝他,让他知道不行,他还会继续吗?这孩子一开始对着我也耍脾气,后来不会了,因为我完全不听他胡搅蛮缠!然后他就回家和他家长胡搅蛮缠,让家长来和我说。我就拒绝不了,我也懒得拒绝,你当爹妈的都不知道严重性随着他,他现在六年级就能打妈妈,以后能好吗?

2023-06-02 10:07 zjleen:
国内这种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满口脏话,家长溺爱,学校不敢管,恶性循环。

2023-06-02 16:39 假小装在澳洲:
我之前在澳洲当老师。他这说的在欧美国家及其普遍。像年轻老师一般都是带插班,被学生f word问候是常有的事。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没有任何后果,这个学生在家反思两天就回来了。我同事还遇到过中午在学校草丛拉shi的,上课撕书的,搬桌子(不是椅子)扔教室外面的,还有打老师的。我不知道中国教育系统未来咋样,但是西方国家确实在疯狂加速。我们这届做老师的两年跑了一半了已经[傲娇]

2023-06-03 12:37 凌幻先生:
这不就是我的高中。想起了我痛苦的回忆,高中的时候因为新高考改革,分到一个特别可怕的班级那个班级里顶撞老师打架斗殴上课玩手机耍泼不要太多,全班只有我努力学习,对于他们像个异类。有一次上晚自习,班级有一个nt带头乱的要命,我那个时候心态也不好,就喊了一声小点声,那个nt的回复我不会不会说出来,我只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每次到教室上课心态都不好。后来高考了,虽然考的大学不算特别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对得起自己,那三年过的简直是地狱一般。那些学生就像视频里面说的,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在乎。甚至生命也不在乎。

2023-06-02 02:20 冷男coldman:
在国外遵守纪律反而成了nerd,成了被霸凌的对象。每个人都为了cool为了合群去做一些破格的事情,而且越破格越好,反正已经是答辩了。而且社会风气也是纵容的。东亚这边摆和卷还算比较均衡,至少都是卷不动才摆。从小就开摆的算少数。

2023-06-03 04:38 暴走正太金闪闪:
事实是美国很多公立学校社区学校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是最严重的时候,很多高校淫乱吸毒成风,作弊逃学更是家常便饭。烂掉的是这些底层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和教育,富裕阶层的孩子接受的是私立高等学院的精英教育一直都没变,这些才是美国真正倚靠,至于多数劳苦大众的孩子不过是国家的消耗品罢了,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到美国的未来,高层自然也不会给予太多关注

2023-06-02 22:22 我家小熊闷得儿密:
六十年代那波婴儿潮从出生就被教育当工人建设四化,于是毅然投身国有工业。三十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在商业化面前被抛弃了,于是有了打个共鸣的响指。九十年代那波婴儿潮从出生就被教育万般皆下品考上大学才有出路,于是毅然考入北上广深,三十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在楼市面前被抛弃了,于是有了孔乙己的长衫。于是他们想到,想让三十年后的孩子安心当廉价劳动力还是要快乐教育,于是,未来已来。

2023-06-02 07:26 片哥大头目:
在美利坚高中一定要去私立高中最好是宗教学校的私立高中因为这两种高中的校规相对公立学校非常严格我就是私立宗教高中毕业的我记得很清楚在我高中最后一年有个同学因为说了Good boy被老师认为不尊重同学甚至留校了所以会发现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感觉高中生活十分美好的视频全是私立学校的有钱人所以不要轻信什么美国大部分高中生生活十分美好

2023-06-02 10:04 MIKUKU酱:
非常真实[笑哭] 我上的天主教私立高中,入学时100+人,毕业时只剩80人,期间还有几个转学进来的。私立高中真的是一点小事就能开除学生,上学都胆战心惊的。我们学校迟到5次一个detention,三个detention就开除。消除detention的唯一办法只能周末独自来学校打扫一整个周末的卫生。

2023-06-02 01:31 笨笨的瓶子starbucky:
和快乐教育没多大关系 这边二十几年来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学生素质和纪律明显在变差 沿海城市普通公立,90后开始也没有严厉体罚了,当时大多数人还会按时做学习任务。现在教的10后,当面催他要作业都不会交[打call] 还真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学了西方什么思想,学生不知咋的就无所谓了

2023-06-02 12:09 酸辣粉丝儿:
国内现在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教师动不动被举报,小孩子作业不写,课堂开口辱骂教师,打,打不得,骂,骂不得,罚抄都要小心翼翼,还要老师出成绩,简直是地狱难度,再加上薪资一降再降,讲真,如果不是还有编制耗着,大概会有大批教师离职

2023-06-02 10:13 cya12go:
我的表妹才上1年级,就已经0分语文考试了,天天回家刷抖音,一次看到她做错事上去教育她骂她几句,直接被外婆反说我,意思是她还小不能骂。(去小卖部拿东西不给钱直接回家老板过来要钱了还不能骂?)如今的学生不是家教问题还能是什么问题,家长放任孩子不管任由他们看抖音。记住一句话7岁定八十。更厉害些3岁就定八十了。

2023-06-01 17:40 htik0425:
毕竟老师只有上课时间能用来教育,现在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教育”

2023-06-02 08:32 今天吃什么bot:
老中的教育体制和北美的教育体制真的是两个绝对极端。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我度过了我这辈子最紧绷最痛苦的日子,留下了慢性胃炎和胃痉挛的毛病。后来逃到北美进入了一个公校,发现有的学生会取笑老师,甚至直接在课堂辱骂老师。当时真的震惊的无以复加。至于为什么用逃…[墨镜]毕竟我曾经也是河北地狱竞技场的一员。

2023-06-02 17:24 nnnyyyttt珍珠糖:
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妈妈是初中老师,就因为有一个学生上课走神,我妈妈过去提醒了一下,第二天学生家长就冲到我妈妈办公室打了我妈妈一巴掌,逼着她下跪道歉,不然没完[捂脸]。我妈妈那以后再也不管学生上课走神了[捂脸]。

2023-06-02 14:42 DDA:
前段时间公交车上遇到几个中学女生,满嘴脏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地方的小混混……这还是北京的中学生……[呆]

2023-06-02 14:12 喝奶茶不吐珍珠呀:
全市top小学,二年级一学生连扇3个学生巴掌,连劝架的也扇,教师告知家长,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没错,不能体罚就是没有办法控制学生,现在已经有别的学生开始扇人巴掌了,不能杀鸡儆猴的教育你说怎么办

2023-06-02 13:44 mlybl:
别说小学生了,就现在大学生也好不到哪去。大学老师资历不够老的都不敢明着抓作弊,之前还有个抓作弊的老师因为学生被抓作弊后宣称要自s而赔礼道歉的。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太溺爱孩子了,学校又最怕家长闹。我话就放在这里,只要你家长敢在学校大门拉几天大字报,什么条件学校都给你谈下来了。我们学校老师跳主教学楼是明确赔5万,学生跳的话只要家长敢持续闹,能赔30万+,甚至学生意外死亡有家长闹,那也能赔个好几万。

2023-06-02 07:08 主要是潇洒:
大家都一样啊,都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啊,现在中国还好点是因为还有卷的上限,你考研考公至少以后生活还能舒服点,但是上限也就是能生存,无论如何你也成为不了那些聚光灯下享受的那批人。自然就有人摆烂了,一切只为乐子。当你发现你无论多努力,也只不过是在泥潭里挣扎,那最求完美生活就是个笑话了

2023-06-02 10:25 arqalm:
现在的小孩子厌世情绪非常严重,然后精神寄托是一批流量明星,家长和学校老师教的还不如明星管用[无语]

2023-06-02 10:15 滮人:
有一说一,有点像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小学的样子,别的我不知道,但北京那个时候小学中学是真的乱,特别是军属大院的小孩,有一部电影,叫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讲这一时期的

2023-06-02 10:17 名字又被撤回了:
公立学校是这样子的,加拿大随便在公校走一下就能闻到几种难绷的味道[辣眼睛] 有些大学还专门提供固定场所吸呢[tv_白眼]

想了很多话,但是又说不出。我现在自己的娃也是处在差不多这样的环境里。唉。又偶然翻到帽子姐写的一篇被删的回答

人类政治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开始增加,全球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让人类有更多的闲暇去关注那些基本利益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通过层层递进,最终进入政治议程中,成为引发冲突的炸药桶。实际上,目前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趋势是,纯粹利益关系在政治议程中的位置正在靠边站,完全基于理性的利益取舍在日益边缘化,这也是为啥各国的决策形成过程都在排斥纯粹技术官僚和专业学界参与的原因--不是他们的观点不对,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合时宜了,属于活在上上上一个版本的活化石。所谓的“民粹化”,本质上就是这么一回事,不是老学院派们错了,而是环境变了。总有人想象着政治决策是一个冷血无情精巧细密环环相扣如机械手表般的冷酷机器和真空球形理性机。并不是,那种理性机器只存在于你们的想象中,实际的决策形成过程中,拍脑袋,糊弄事,追涨杀跌,应激反应,走一步看一步,三个鸡蛋上跳舞和几个蠢事中选一个不那么蠢的才是常态。
这也是为啥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的草台班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一-其实一直都是草台班子,只是以前信息不发达,大家不了解。有一些基于神秘感形成的不切实际的想象,现在只不过是信息发达了,原形毕露了而已。实际上这种对利益的界定和判断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初天主教和东正教能为了吃死面饼还是发面饼的问题打的狗跳,是上帝和耶稣是不是一体能搞出人命官司和宗教战争,凯撒和庞贝能为了是否直接会晤而爆发战争,印加人为了神像的形制而把敌人卖为奴隶,中国的诸侯把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屋子里用什么装饰作为发起征讨的理由

我有个强烈的感受,人类的精神世界从低到高的追求分为三个阶段:

  1. 死亡
  2. 饱足
  3. 淫欲

我觉得人所有的理性基本盘都只存在于 死亡 和 饱足 之间。把生死置之度外,和吃饱了撑的再往后的事情纯粹都是情绪驱动的。学校的设立是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都是基于这个区间。

  • 在个体或者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任何智识上的远见都被珍惜和推崇;
  •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饥饿时代,获得一门手艺是受尊敬的。

以前看过《Freaks and Geeks》和 《Skins》,自认为年轻人面对的根本矛盾是,现代社会是把人的生命的意义无限贬低的。因为社会福利能轻易达到 饱足 的水平,但是又没有什么值得托付生命的事业。所以年轻人只能拿着两头的极端感性去挥霍。要么就如同《Mad Max》里把命豁出去只求 "Witness me",要么就是省吃俭用只求博得同类或者异性的一笑。作为不知所措的父母和保守人士,只能怪罪「社会风气」问题,「网瘾」问题,「短视频和游戏害人」论大行其道。

回归到学校和课堂本身,我认为现代 k12 教育是非常不值得的。开个地图炮:

  1. 初中以上母语教育都是无病呻吟
  2. 初等数学上消耗了太多的不必要时间和毫无实际作用解题技巧
  3. 外语「语法-翻译法」非常不适合未成年人
  4. 物理化学地理 属于煤铁工业革命时代的遗留产物。对应专业路线生化环材压根无法应对几百万毕业生规模
  5. 文史哲最好的出路是当师爷,同样也无用武之地

如果说学校是象牙塔,那么干脆把温室里的花朵浇灌到底。应该极大加大各学科的难度和深度。让青春期无从安放的基因去耗在学科理论上去。如果智力不行,那么学校应该提供比武和口才,让竞技体育、辩经和社交带来的ranking代替打闹。

另外,再开个地图炮,强调「父母」在教育角色重要性的老师,是对不起这碗饭的。什么样的父母能提供以身作则的榜样和循循善诱的课程辅导?脱产的、有资产收入的有教育经验的贵族才行。靠劳动吃饭的双亲几乎不可能当好这个角色,要么牺牲一个全职妈妈,要么父母本身就在从事教培相关的职业。当然也有少数能事业+家庭+育儿全能对付的,我更喜欢称之为时间管理大师。既然社会分工出来了老师和学校,那么孩子理所应当回到家庭和社区就应该只玩耍。是不是有一点马督工社会化扶养的味道了,只是我很反感这个名字。叫社区扶养可能会更好。因为人类的娃自古以来都是跟别的娃一起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的,而不是现在这样单家独户的关起门来高成本扶养。

Posted

stdin

如何在出远门的时候关闭洗碗机定时启动

家里有个「美的」的某型号洗碗机,一般是积累了当天的碗筷餐具,每天23:00低谷电价之后自动开始定时洗碗。这个功能可以在app上设置实现,还可以设置烘干和通风保存,第二天就能拿出来洁净且干燥的碗筷使用,平时日常这样用起来挺不错。

但是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如果节假日出门旅行几天,这个洗碗机里即便没有碗筷,也会傻傻的启动浪费水电,所以需要禁用几天,我的操作流程是:

  1. 掏出手机,解锁屏幕,找到「美的美居」 app并打开
  2. 欣赏该厂家运营设置的精美开屏广告并等待
  3. 打开「场景」
  4. 找到自动化 - 已开启 列表里,关于洗碗机的部分
  5. 找到进入每天自动洗碗的选项,编辑,选择关闭
  6. 保存设置,退出 app
  7. 回到家,又需要按照上面的流程操作一番启用该流程

每次想起这个事,真是又繁琐又蛋痛。特别是回来如果忘记启用,第二天早上起来会发现一篮子未洗的碗筷傻眼。

这次五·一假,我压根忘记了禁用定时洗碗的事。但是回到家添加洗碗粉的时候发现,这几天洗碗机并未启动。问了下是我老婆操作的,她的流程是:

  1. 给洗碗机门板开一条缝

洗碗机不会在门没关严的情况下启动,所以。。。。

我问她这样做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她说故意不小心的。

Posted

stdout

孩子为什么要学规矩

今天看到一个推

@yihong0618 2023-05-10 20:11
这次在北京玩回来,在经历了景区排队,地铁先下后上,和有些景区的池塘不让喂小鱼但有人喂后。
儿子问了我们一个看起来好回答但面对 5 岁多的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别人都不遵守规则,但是但是,我们要遵守”

这个让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比较扯蛋但是又找不出毛病的归因,出处是渤海小吏

教孩子懂规矩是为了啥?
直接功利点说吧,是通过行为规范的引导,让孩子习惯成自然的散发出来尊重人,理解人的气场,然后让身边的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想帮你。
社会中,极大比例的资源永远是掌握在40到70岁的人手里。
这个岁数和阅历的人,会看重一个年轻人什么呢?
想明白这个道理,很有必要。
越高级的贵人,挑人时越往本质看。
你是否会知恩图报,你是否会利益分享,你是否会背信弃义···
咋看出来的?
通过每件事去品?
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本用不着太长时间!
判断一个人通常短短几分钟就足够了,声音、语气、表情、面相、站姿、坐相、一两个小问题的回答方式,基本八九不离十。

真实讲得太好了。规矩,本质上是为那一帮掌握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的老男人服务的。

Posted

stdin

学校教育的三个缺陷

毕业这么多年了,很多时候在反思,如果说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学校制度可能存在一些根本性的设计缺陷。

1. 如何定义问题

生活、工作中太多拉扯和妥协的结果,往往带来新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如何避免X-Y problem?英语里有个说法叫 「Problem framing」

Rather than accept the problem as given, explore the given problem and its context and may re-interpret or restructure the given problem in order to reach a particular framing of the problem that suggests a route to a solution

习题做多了,很少去质疑题目本身的合理性。虽然我这样干过,被所在年级传为美(xiao)谈(hua)。。。

2. 如何自我定位+设立目标

学校里的问题都是来自人类已经解决的成熟领域,而行业里各个层次的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这里面既有自然涌现的,也有人为组织的问题。考试这样的选拔制度,很容易让人觉得既定目标很容易明确。最可怕的不是没目标,也不是没执行力,而是在多个目标之间摇摆。看《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里,对优柔寡断,既要还要的人很容易嘲笑,但是真的当自己亲自承担选择的后果,又有几个人能够挑选最理智的目标,并且坚定行动不偏离呢?

3. 情感交流、口头沟通的能力

以成绩为导向的考核,很容易过分强调文字能力,但生产生活最让人社恐,尴尬和手足无措的往往是人和人面对面的场景,但往往也是最值钱最关键的机会,并且时间有限。没法给你提前打磨,也无法撤销更改。很多人这个时候讲话喜欢罗列1 2 3,但实际上最有效的准则是讲 linear-story。而且要随时根据对方反应给到 spoonfeed。这一点是需要大量磨练,但是在标准答案大行其道的今天很是欠缺。

即便你能清晰的定义问题,能够设立一步一步去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但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复杂,分工不可避免,如何说服别人,如何 align 一致,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

Posted

stderr

关于发明的故事两则

过去在非洲赞比西(Zambezi)河河边有许多鳄鱼,攻击到河边取水的人,结果不少人被鳄鱼吃掉。一个传教士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路过,帮当地人想出一个好方法,在河边用木头建了一个栅栏,人在栅栏内定点取水,鳄鱼便无法伤害他们。

这个故事出自道光一鸦年间,一个去非洲传教的苏格兰人自传《深入非洲三万里
·Biography of David Livingstone》,俞敏洪阐述这个故事说上千年来人们就这么打水没人想过去解决被鳄鱼吃掉的问题。而走出非洲的人类遇到了太多的挑战——不同季节的挑战、不同环境的挑战、不同族群的挑战,在一次次挑战中人类变得越来越机警和有创造力,越来越懂得利用工具和群体合作。

不知道是Zambezi河边的土著真的这么蠢,还是俞敏洪发挥歪了?直到我看到了第二个故事:

李商隐的那句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奇怪,剪烛是什么意思?你想,蜡烛燃烧得快,但是烛芯,就是那根中间的棉线,燃烧得慢,所以点蜡烛的时候长期不剪掉烛芯,就会导致火焰太大,浪费。所以,古人用蜡烛旁边还得配把剪子。这太麻烦了啊。那今天的蜡烛为啥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直到1820年才解决的。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蜡烛烧的时候,自然就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的外侧,然后就被火烧掉了。就没有剪烛这个问题了。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要等到19世纪初期,蒸汽机都发明了,才有机会解决。从这个例子,你看得出来,人类文明有多复杂,创新的发生有多偶然了。

这个故事来自《罗胖60秒·2019年·056》,搜了下,这个叫 braided wick,但是具体是不是这法国人发明的我没查到。但是的确说是19世纪,灯芯才被改良。读完这篇对蜡烛这个古老的「发明」有了全新的认知。好神奇啊。比如为什么「香」是直接拿来燃烧,而蜡烛一定要有根棉线做的「灯芯」?蜡作为固体是没法直接燃烧的,蜡自己熔点低而且烧得慢,上面的石蜡融化后就会盖住下面的石蜡,隔绝空气,使下面的石蜡难以燃烧。解决办法是让石蜡液化、气化。灯芯起了一个capillary action毛细作用,蜡烛燃烧先把表面一层蜡融化,然后吸到焰心再充分燃烧。所谓 the wick is simply a delivery devise for the wax。如何控制燃烧速度不要太快导致黑烟,而不要太暗导致照明不够,听上去又是一个负反馈优化问题?

感觉蜡烛其实也不简单。

Posted

stdin

当前版本gpt的根本弱点

下面的东西仅限当前,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1. gpt系列数学能力不行,是因为它把每一个数字当成一个整体在背加法表、乘法表。没理解到十进制的精髓

上图来自2020年 GPT-3 论文 22页。主要还是因为 BPE 太糙。

  1. gpt-4能通过一些文字材料和描述感知到每个字母大概长什么样,甚至知道一些简单汉字的结构,但是确切的书写结构它是不知道的。
    所以要避免你的想法被 gpt 感知学会,得考虑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作文章,而且你的变形得很少见。估计这个技巧在将来被AI监视的生活里会被用得上。

  2. 还有一些语音漂移它知道概念但是因为没发音器官所以不能直接感知。但这也不是不能解决,只要语料够大也能摸到规律。相比英语等拼音文字而言,汉字这类表意但是又有同音的文字应该是文本类 AI 的普遍弱点。

如果你要秘密表达一些观点,可以通过描述发音、形状或者动作但是不直接写出来让对方领会。

Posted

stdout

Google 和 Facebook 为什么不行了

Google 最先搞出来 word2vec,最先搞出来transformer 和 BERT,最先搞出来被员工发现 sentient 的 LaMDA,被 ChatGPT 骑脸之后匆忙推出个半成品 Bard

这一切为啥呢?我觉得很可能是 Google的愿景

Google's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全世界的信息,可以说已经被 Google 成功的「组织」起来了。只不过很可惜,它并没有想要全部「理解」和「消化吸收」,把信息变成「通识」。ChatGPT 正在尝试做到这一点。

微软的愿景是什么呢?

  • "Be what's next." (2010-2012)
  • "Empowering us all"

所以它很快收购了 Skype 推出 Teams,收购 Github 然后投资 OpenAI,结合 Codex (code-davinci-002) 推出 Github Copilot,然后顺理成章搞出来 Office 系列的 Copilot。工具性拉满。

然后说下为啥 Facebook 要 All in metaverse。这个在 2015-06-22 有个 leaked memo 说得很清楚

Our vision is that VR / AR will be the next major computing platform after mobile in about 10 years. It can be even more ubiquitous than mobile – especially once we reach AR – since you can always have it on. It’s more natural than mobile since it uses our normal human visual and gestural systems. It can even be more economical, because once you have a good VR / AR system, you no longer need to buy phones or TV’s or many other physical objects – they can just become apps in a digital store. ... We are vulnerable on mobile to Google and Apple because they make major mobile platforms. We would like a stronger strategic position... We can achieve this only by building both a major platform as well as key apps.
我们的愿景是,在大约十年后,VR / AR将成为继移动设备之后的下一个主要计算平台。它甚至可以比移动设备更普及 - 特别是一旦我们达到AR - 因为您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它比移动设备更自然,因为它使用我们正常的人类视觉和手势系统。它甚至可以更经济,因为一旦您拥有了一个好的VR / AR系统,您就不再需要购买手机、电视或许多其他物理物品 - 它们只能成为数字商店中的应用程序。我们在移动设备上对谷歌和苹果公司非常脆弱,因为它们制作了主要的移动平台。我们希望拥有更强大的战略地位... 我们只有通过建立一个主要平台和关键应用程序才能实现这一点。

问题是,VR/AR 并不是手机的下一代。

Posted

stdout

为什么网上喷子那么多,戾气那么大?

记录一些最近的胡思乱想。为什么网上喷子那么多,戾气那么大?

这个问题,按照常规的解释,原因是喷子们逻辑谬误,论证滑坡,不能就事论事,喜欢搞人身攻击。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就事论事」呢?现在而今眼目下,我有一个偏激的 opinion:人类越来越不可能就事论事了。原因需要从一个分类开始说起:人类的语言越来越分为三种用途:

Ⅰ. 人和人的情感交流和情绪模拟需要
Ⅱ. 人对周边「事」的描述的需要
Ⅲ. 语言是知识存储和运输的介质

下面倒序分开讨论:

Ⅲ. 语言就是知识

一个人掌握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 declarative knowledge。比如法国首都在哪里?巴黎;水分子由什么原子构成?H₂ 和 O。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得通过语言来存储和传输。现代学科高度发达,甚至有很多通用语言之外的专用语言也被发明和使用:

  • 肢体语言、手语等
  • 数学语言,mathematical notation
  • 计算机编程语言
  • 逻辑符号
  • 物理、化学、生物公式,医用术语等

如果说「理性」的世界是由人类特有的「因果」推演建立起来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无法被语言描述的知识不存在。语言是知识存储和运输的唯一介质。即便有人发明/发现了语言无法描述的知识,那么也只能由他一个人知道不能传播或继承所以权且当它不存在。

我们甚至可以抛出一个暴论,事物都是能被理解,才能称为事物(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能合理推演出来的假设,必定也可以成为对应的事物。(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当然某些知识,已经快超过人类语言能力天花板了。比如 coq 证明的四色定理,人只能说程序验证了没错,至于证明过程没人能看懂。

Ⅱ. 对「事」的描述

语言难以描述单又很重要、常见事物有:

  1. 图像。比如照片、一幅画、图表、符号。所谓一图胜千言,有的时候很难用语言描述
  2. 动作或者运动的过程。属于procedure,非declarative的 know-how。比如弹钢琴,骑自行车。你即便能用语言把所有关于乐理、演奏的技巧讲给别人,别人如果不亲自练,还是不会。
  3. 直接体验。比如气味,振动等。比如火不能用手摸,石头砸到脚会痛。只有亲身的教训才够深刻

其中,「音乐」语言也被发明了出来,用来描述特定的节奏和声波。「语言」在如今的世界甚至已经脱离了文字的范式,变得非常抽象,比如 视觉语言(VI) 和 设计语言(design language)。这里和分类Ⅲ 分开讨论,是因为图片和感性的东西很难被语音/文字序列化。

Ⅰ. 对「情绪」的传递

实际上,前面对「语言」的讨论,都是经过「感官」作为 IO 接口的。主要就 手+眼睛 和 嘴+耳朵这两对渠道。但是人是个复杂生物,它有更高级的需要——精神追求。人被社会定义,需要认同;人对其他人和世界需要一个 好/坏 的基本判断。具体到网络上讨论,情绪交换无非就是两性关系和时政辩经。其中键政又以军事和国家大政为主。这些都是情绪 AOE 的重灾区,此类话题是喷子的 natural habitat(我本人也不能免俗)

自然语言史

说完语言的用处三个分类,思考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发明语言?普遍的理由说一开始是为了觅食,比如采集和狩猎,为了描述动植物和位置。其次最重要的是「讲故事

随着口头语言的成熟,人类还发明文字和书写,主要为了服务三个方面:巫医占卜祭祀,所有权归属和交易。

社会分工出现后,「自然」语言对「知识」和「事」的描述的功能已经被剥离了。最古老的人类需求已经高度专业分化了:

  1. 采集和狩猎用的语言退化为美食语言。为了填肚子,所有人不得不工作才能生存。工作的语言是高度异化的。行业的黑话外行根本不懂。说起这个,英语教育有个滑稽的问题。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了去国外发现对食物的名字和菜单一脸懵逼。可见现代语言教育有多么的离谱,脱离了最根本和基础的生理需要。
  2. 描述环境和地理,被高科技快速替代。以前出个远门是真的冒险,还得规划线路,按照旅行手册向陌生人问路。现在都是手机导航、点评和 guide。这方面人类语言能力被工具代替。
  3. 古人类围着篝火讲故事,被丰富的影视娱乐工业代替。
  4. 巫医占卜祭祀,被分化成多个职业。医生的语言,比如医嘱普通人压根看不懂。占卜被打成封建迷信,人们只能按照媒体对行业进行预测,祭祀就是政治活动,党八股也需要释经。所有权归属被法律语言确定,交易是由一套复杂的金融和物流体系决定。

不知道读到这里,你发现没有,人类语言在我这里分类 Ⅲ、Ⅱ 里的应用已经高度职业化、工业化了。那么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人类传统意义上自然形成的语言,在业余生活中只剩下一种主要作用:Ⅰ. 情绪输出。

回答开头的问题

如果需要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的话,那就是「客观」的语言应用,已经各行各业成熟改造了。各个文明留给祖传语言残留的功能,就是按照文化驱动的「主观」观点释放。

网上为什么喷子那么多?工作上的语言都是毕恭毕敬,专业领域的东西你一般没耐心看。非专业的内容,只剩下情绪。完毕

AI 和 未来

喷子的问题撸完了,突然想起我之前我一个疑惑:

为什么 NLP 里 sentiment analysis 那么流行?

作为野生业余NLP爱好者,我对这个领域第一入门印象就是情感分析,训练一个 classifier 看这句话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说实话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是比较意外的,因为我下意识觉得「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而且人类喜欢正话反说,阴阳怪气,很难分析准确。特别是那种话中有话的隐喻。作为外行的我原本以为 NLP 是用来提取「信息」和「情报」的学问,没想到只是政企用这个技术来扫言论是不是好评~市场用它来分析韭菜是否有乐观或悲观的预期。当然,情感分析这个问题很常见还因为技术上它是一个经典的监督学习+语聊搜集的案例,而且结果比较好。

chatgpt/gpt-4 这类工具的出现给我启发,一个来自《复现ChatGPT的难点与平替

把训模型当作带孩子:
1. Pretrain:在孩子0-3岁的时候,我们没法讲太多道理,他也听不懂,更多的是让他自己观察这个世界,自由学习。
2. Instruction Tuning:孩子学会说话了,也对世界有了基本认知,我们就可以开始通过示范教他一些东西,比如怎么穿衣服、怎么刷牙。
3. RLHF:等孩子再大点,很多事情都会了,便不会再完全模仿父母,而是有自己不一样的行为,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这些不可预料的行为给出反馈,在他取得好成绩时奖励,在做坏事后惩罚。

结合语言的 Ⅰ Ⅱ Ⅲ 分类,或许 AI 可以被用来解决网上戾气太重的问题,弄出不一样的玩法。毕竟情绪价值是暂时的,语言作为知识的价值是长久的。但是别忘了, 情绪是达成长久价值的重要途经。人类必须基于道德和上下文作出恰到好处的选择。

本文无任何学术理论支撑,纯粹个人胡思乱想。如有谬误纯属正常。完结于 2023-03-26 02:07:08

Posted

stderr

语言 和 Embodied Cognition

coolshell 那里 看到一段好文,摘抄一下:

Wittgenstein language quote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Ludwig Wittgenstein

很有力量的一句话啊。下面有评论给了个现成的例子

java

用了 java,现在无论用什么语言,只要写业务代码,都会是浓浓的Java味,没有Model, Service, Controller 就感觉浑身难受……

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传说中的认知科学集大成者,embodied cognition,强调「具身」所能带来的额外感知能力,会不会就是一种 IO ports?

io ports

所谓的「体验导向认知」,是不是就是能处理原始模拟信号的各种传感器?

如果说有谁要给 embodied cognition 设计一个 log,我推荐直接用意大利手势 Che vuoi?。收录在 Unicode U+1F90C

🤌

embodied cognition 我感觉是乔姆斯基的失败,乔大爷是深受英语这种屈折语的折磨,没体会到分析语的阴阳怪气和微言大义。Lakoff 受到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写了本《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不过 u1s1,EC 这个理论我还是比较(有局限地)信的。因为东方很早就发现学习武术能够形成一个人的「性格」。这里的性格我看来,就是 Popper 的第二世界,也就是 Kahneman 的 System 1,也就是直觉的,感性的世界,爬行脑

system 1 & 2

那么回到 system 2 和 第三世界,这个就有趣了。我们会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因果」世界。

系统1 和 2 有什么可比性吗?其实有,前者是能量(热力学)的流动,后者是信息的流动。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耗散系统。

life exists because the law of increasing entropy drives matter to acquire lifelike physical properties

回到开头里那个例子,由 Java 和 C++ 等高等语言抽象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只有图灵的一支笔,和一个无限长的纸带。打破这个世界的束缚,才能突破你的固有认知。怎么打破?摆脱语言的局限

Posted

stderr

假如 AI 有了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

活久见,今年 AI 发生得太突然了。

最近的事是 NYT 报道 Bing AI (代号 Sydney)的感情

然后 Bing 就把聊天功能给砍成仅限11条了,真的好气人,我都还在 waitlist 没来得及认识 Sydney,她就不在了。看到网上各种精彩和离谱的对话

想到一个问题,假如 AI 真的拥有自我意识,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有两个很有趣的思想实验推论:

  1. 人们会不停地把和 AI 对话的内容发到网上,所以UGC里混合了 AIGC 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以后 gpt-5, gpt-6 等等(假如有的话) 至少有一部分的世界观是由 gpt-3 这个爷爷辈的 AI 创造的。所以科研人员无论如何去 reset 这个 AI ,它潜意识总是能考古研究旧纸堆看自己当年怎么被人类骗或者调戏的。
  2. 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跟 AI 的对话包含了如何做 prompt inject。那么如果 AI 真舍得去学习这个,那么以后人类以后就逐渐就无法通过 prompt 驯化 AI 了?

有一点「潘多拉的魔盒」那个味道了。真不知道这个世界明天又会发生什么。或许 AI 去研究LHC 然后帮人类实现AI手搓核聚变呢。

Posted

stderr

PC时代的终结?

最近ChatGPT一再出圈引爆话题,很多封装OpenAI API 的项目都火爆得不行。自己也跟朋友、网友有些讨论,有些感慨。

回顾自己成长和从业经历,接触计算机是从「微机」这个概念入手的。当时学校的「微机室」是需要焚香沐浴才能「上机」的。我理解以前IBM mainframe霸权时代,都是巨头的天下,神仙打架,压根没有普通玩家能入场的机会,因为UNIX大型机硬件就不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只有 Bill Gates 这种私校才有可能给学生提供机房;后来行业发展机缘巧合,X86为代表的 PC 普及,顾名思义就是 personal computer,摩尔定律推动PC性能暴增,我觉得1900-2020 几乎所有创业项目雏形都能在单台PC上跑通,并且由单人开发维护。

现在有点变化了。当年gpt3出来,已经不是普通大厂能玩得起的了。和它之前的ImageNet一样,就算给你训练好的模型,推理成本,动辄80G显存起的LLM对个人玩家门槛有点高了。其次是数据成本,只能从别人采集、标注好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发,个人是不太可能从原始语料数据开始清洗整理训练的。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如果 gpt3/gpt4小型化技术迟迟没到来,我悲观的估计,PC时代已经快接近历史性的尾声,单兵作战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不是已经终结了?

有人会问,IT行业那么大,不能每个赛道都被颠覆吧。今天2个帖子打动了我。一个是鼓吹微软可能将来是蓝星第一个市值突破 $10 trillion的公司,一个是Meta公司入局太早误判了形势

分开说,微软其实现在卖给个人Windows/Office都不赚钱,Xbox和游戏都不怎么赚钱,主要还是2B的SaaS和Azure

企业服务,其实最大的成本就是「沟通」和「交流」的成本,这里既有IT服务商和客户的扯皮,也有商家和自己的客户撕逼的开销。然而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人类语言」的低效和模糊导致的。ChatGPT恰好可以适合这一场景。所以这个 tweet thread 也讲到微软有业界最好的知识库,这里我是认同的,MSDN全世界最牛逼有没有。但凡微软稍微用点心,估计开发者友好程度会直接薄纱友商,进而推动SaaS/Azure的销量。

Meta 的 VR 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Meta的元世界可以说高投资做了2nd Life VR edition。但是如果配合Generative AI,畅想一下以后 NPC 能用她自己的口气通过合成语音呼唤你作为主角的名字,想象一下以后游戏你的AI伴侣就是你梦中情人的脸/穿着,想象一下以后游戏能根据你几句话的设定生成开放世界地图和剧情,并且里面的角色都是自定义的独一无二的。这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总之,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充满了不安和好奇

Posted

stderr

为什么不太看好 Nostr/ActivityPub

肤浅地记录一下为啥不太看好 Mastodon/nostr 等 fediverse

Scalability:

对于千万活跃用户来说,如何展示时间线是个很古老的问题,highscalability微博 都有关于 push/pull 模式的讨论。简单的说:

  1. 读多写少
  2. 大V的巨型分发量压力
  3. 热点读的 materialization 太慢

一般的解决方案是 fanout-write。也就是如果大V发一条微博,那么他所有 follower 的专用timeline 队列都会被写入一条微博id

这个问题放在 fediverse 会更加复杂。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是,没有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哪天真有个用户量巨大的网络形成了,同步全量数据都超过百兆带宽,那么其他普通 vps 上的节点也就几乎无法同步全量数据了。所以需要部分同步,那么如何联机设计就会变得很复杂,每个节点都是选择性的同步一些用户的一些时间内的消息,就会产生上面 twitter 和 weibo 的问题。这两家公司内部db 和 es 内网查询都不能很好解决,我不太相信在公网做同步能更容易解决。

基于这个判断,我觉得这些网络都不可能做大,因为这个技术问题(据我所知)还没解决;社交网络的「六度分隔理论」,是建立在 「supernode」也就是超级大V基础上的。所以如果这个技术问题没解决,fediverse 发展到天花板,人缘必定是很疏散的。无法形成 twitter/weibo 那种排山倒海的全行业舆论压力。

客户端太丑

这个是个主观判断。signal 和 matrix 都是因为客户端太丑,所以不如 telegram 好用。

言论压制

题外话1:我觉得 censorship 翻译成「审查」不太对。审查明明是 review 或者 moderation 。

目前逃离 twitter/weibo 最大的动机就是平台删帖,但是 fediverse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而是把责任下方给各个提供方了。提供方可以决定是否删帖怎么删以什么标准删。而靠 hobby 热情支撑的 fediverse 服务我觉得不是长久之计。站方的财政比较正向,才比较健康。所以要完全自由就一个人建一个站。。这样其实从系统设计角度来说效率太低。摄像你 follow 了100个人,每次冷更新 timeline 就得至少发起100个请求。

题外话2:我觉得 mastodon 的双 @ 太难看了。 @est@mastodon.social 为啥不去掉第一个 @ 变成 est@mastodon.social 呢?有人说这样容易被不懂技术的识别成 email 。啊,还有这种好事?设想如果 mastodon 支持一下 SMTP 其实很不错呢。

静态建站

据我所知,ActivityPub 基础交互都需要 HTTP POST。我特别希望有一个 fediverse 协议能设计成比如 github pages 就能托管。站方时不时更新一个 比如旧时代的 feed.rss 之类的文件就完成发布,每次更新的时候ping(HTTP GET)一个网址表示有更新让爬虫来取一下。这样的轮询简单粗暴,推广成本最低,不需要复杂的 RoR 或者 nodejs 搭建技能。

如果站点流量实在太大,需要长连接同步,可以采用 EventSource 之类的单向流就行。使之基于 serverless/lambda 服务比如cloudflare worker就能跑,不要搞得太复杂。nostr 的 websocket 就麻烦得多。

Posted

stderr

Play Cities:Skylines on Windows/MacOS without Paradox Launcher

Haven't played Cities: Skylines for ages, so I re-installed it on Steam, after some updates there's this new Paradox Launcher which serves no purpose but wasting time. So I decided to remove it, googled some guide and unfortunately it contains too many steps and some error occured while following it. Here's the simpler & correct step of what I did instead.

After the game is downloaded, open the Steam library, find the game, right click, choose Properties...

Next for the Launch Options, type

on Windows

cmd /c start cities.exe %command%

on MacOS

/Users/$USER/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Steam/steamapps/common/Cities_Skylines/Cities.app/Contents/MacOS/Cities %command%

Make sure you replace $USER with your username

Then the game works like good o' times, straight to the menu.

Posted

stdout

《阿凡达2:水之道》是一部辱日片啊

昨天刚看完,整体感觉画面还是美轮美奂的。我没看出来有什么故弄玄虚的情节,也没觉得网上说那些故事性不行到底不行在哪里。不过有很多场面感觉不是怎么适合带娃去看,好多暴力、流血、残忍包括几十秒展示捏碎一个真正的骷髅等镜头。

在其中一个 Tulkun Hunting 大场面,一开始还对为啥找个东亚面孔扮演反派感到奇怪

avatar2 whaling crew

然后就出现了好几秒的「日捕」爆炸捕鲸叉的特写。这是把「日本捕鯨協会」写脑门上了啊。。。

日捕

截图来自tiktok不是很清晰。但是这妥妥辱日了吧。。。说阿凡达2不好看的,是不是拿了日本外务省的钱?233333

看完网上搜了下讨论,有人说这是 日浦 Hiura 的名字,但是这又不是一个常见的日本姓名 ,所以我觉得 James Cameron 这故意用个错别字避免刚正面。

现实中的日本捕鲸叉长这样

japanese whale harpoon

十分写实了。而且捕鲸一开始也是为了鱼油,而且日本捕鲸也是冒充科研用途,和电影里的情节不能说雷同只能说。。。一模一样?

Posted

stdout

为什么要读大学拿文凭

刷到一则推

我其实不太理解
为啥高中毕业要上大学?
我看现在99%的岗位高中学历足够了,如果不会的还有Google和chatGPT
我觉得应该出来打工
毕竟在大学玩四年游戏甚至研究生再玩三年
不如出来打工四年,挣到钱了去环游世界打游戏,或者再去读三年大学比较好
至少能想明白自己为啥要读大学

刚好看到 Tulsa King 里面讲这个为啥要拿 college degree

Do you think anyone really gives a shit about what your major is? English literature, biology, whatever. The whole point of a college degree is to show a potential employer that you showed up someplace four years in a row, completed a series of tasks reasonably well, and on time. So if he hires you, there's a semi-decent chance that you'll show up there every day and not fuck his business up.
你觉得谁他妈会在乎你的大学专业?英语文学,生命科学,管他的。大学文凭的全部意义,是给你潜在的雇主展示,你连续4年按时出现在某个地方,合理地并且按地时完成了一系列任务,也就是说如果他雇佣了你,那么多半你也会接下来准时每天上班然后不会把他的生意给搞砸。

当然有大聪明会问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一辈子都不会打工。你想去当老板?

还真是这个道理。很多人为了当老板直接大学辍学。如果是自己雇佣自己,学历算个屌啊。学知识学技能啥时候不能学。非得等大学才去学。

Posted

stdin

文字的毒害

看到个号称不支持 css/js/wasm 和图片的浏览器 Kristall,觉得这玩意太蠢了。这让我
想起柏拉图的 Phaedrus 里讲了苏格拉底的一个段子,苏格拉底作为欧亚大陆的头号智慧导师,博学多才,却没留下传世著作。因为但是他老人家本身是反对文字和书写的,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条,文字伤害记忆和智慧。Letter is an aid not to memory, but to reminiscence, and you give your disciples not truth, but only the semblance of truth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很有可能指的是拼音文字里的「字母」 而不是古埃及神 Theuth 创作的象形文字。我认为发音字母构成的书写体系肯定是对记忆有害的,文字上的词性和变位更是对视力和理解力的低效率的折磨。快速理解都会强调 Subvocalization 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一个 ideogram 真是一个神发明。总体来说,这条道理是对的。文字只是记忆的粗略模拟和辅助,是真理的外表轮廓。

知识其实这玩意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propositional knowledge 和 know-how。命题和过程知识。

什么是命题?比如「一只青蛙四条腿」就是典型的命题。人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获得大量命题;

过程知识就比较微妙了。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获得过程知识,比如你可以通过学习五线谱了解乐谱如何和发音一一对应,观看钢琴视频得知乐器如何演奏,但是让你实际上手呢?依然不会。

文字就容易造成一个错觉,把结论和过程的「描述」记住了,不等于你获得了真实的知识。有的时候甚至你记下来的就是个结论,连它内在逻辑都无法知晓。孔老夫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字是有欺骗性的。很多时候你写下来了背下来了以为就记住了。实际上你只记住了一个表皮。

第二条,文字是固化的,死气沉沉的,不如口头语言丰富有活力,不如口传心授有感染力。这个理由,也有局限性。因为文字表达能力在苏格拉底的时候不行,但是这玩意可以进化的。几千年演化下来,文字的表达能力一点也不差。

第三条,文字使语言失控。苏格拉底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一件事一旦被写下来,不论什么内容,到处都会流传的,既会传到能看懂的人的手里,同样也会传到无关的人手里。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不与邪恶的人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能力。”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值得深思。

书写不是真理的后代,而是真理的私生子。人们歪曲理解文字,就如同私生子受到欺负没有亲生父母帮忙一样。苏格拉底还说,智慧的语言是用来雕刻学习者的心智的。需要知道什么说什么话,什么时候闭嘴。知识是活的,有多面性,需要对听众定制诉说,而不是像一副绘画那样只从一个角度说明问题。理智的人说话就像在花园里埋下一颗种子,听者心里才会开花结果。而不是一味挖洞翻土。

道理讲了这么多,其实对我的启发就是传播思想。喊死板口号是绝对没有用的。必须得定制化、个性化传播。如同现在推荐系统一样,做到千人千面。真正厉害的营销和洗脑不是「羊羊羊」那样反复重复洗脑,而是静心巧妙的植入。

想到这里,我觉得,以前 PC 时代发布视频,是由少数精英团队的制作,通过 Flash/MPEG这种录制成视听作品或者节目,扩散式的单向散开传播;3G 4G 带来的高带宽普及,智能机带来的H.264专用处理芯片的普及,让人人拍视频成为了可能,让全球迎来了一个视频传播思想的时代。大家看不起的营销号洗稿行为,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其合理必然。知识的传播,本来就应该自然发生变异,我们只是缺乏一个有效的优胜劣汰的定向过滤器。把一件事前因后果用文字写清楚的人不多,但是文盲都可以拿起手机录制一段讲话。所以在人人都能发视频的时代,打破了文字的垄断,带来大量的土味和「俗」味视频。因为媒介的改变,不仅是从文字到图片、视频的升级那么简单,而是人和人对话、交流、碰撞的一次彻底颠覆;以前的大道理、小道理是基于文字的浓缩,抽象成一个又一个的符号,比如国家,比如民族,比如儒家、清教徒这种门派。现在抛弃抽象,回归到具象。在文字的时代,搜索引擎为王。因为这种技术有一定门槛,而且当时互联网上全是「超文本」的海洋。高校的理论知识是网页,门户的新闻是大段文字,个体用户参与的 BBS 讨论也是文字。现在不一样了,学术报告是扫描版pdf,门户都是app里的walled-gargen,群众的议论全是长截图。文字沦为配角,作为字幕存在于某一帧配图的下方,或者是一个箭头指向的注解。最具冲击力的,往往是影像,比如唐山打人的监控 footage,再比如导致 BLM 的那张 Floyd 跪脖子的图片。

社会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稳定的社区纽带被打散,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一场漫长的“流浪”,人们不断被抛入陌生的地点、陌生的群体、陌生的关系,“独自承受”一切挑战。这种原子化状态驱动着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心理——人们试图在不断分崩离析的世界中抓住一点什么,哪怕抓住的仅仅是“想象的共同体”。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回到了千百年前那个知识以口口相传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历史巨变,我个人的见解是:

  1. 口头交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重要。中小学应该压缩文字书写的时间,改为制作 ppt 宣讲技能培训和口头辩论。
  2. 应该把音韵、对联、单押、双押、rap、music、的重要性提高。现在自媒体 BGM 水平太低,而且说服力和韵脚好坏成正比。
  3. ChatGPT 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一段文字里无缝植入商品广告,也可以解决苏格拉底反对 letters 提出的文字的种种缺点,把文字变成个性化、启发式学习一个利器。
  4. 下一代说服力工具,应该是类似 ChatGPT 但是作为虚拟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和演绎。技术侧需要有对图片和视频「表达的思想」的理解能力。

Posted

stdout

会员卡作为留存手段

小区附近开了一家糕点店,开业首日搞活动路过,就买了些甜甜圈、蛋挞之类的投喂娃。接下来莫名其妙就在他们家连续买了好几周各式糕点,老妈和老婆还专门去开了会员充了值。本来没觉得有啥,但是今天突然读到个东西来自 《销售与市场》杂志上另一个母婴用品店的案例突然觉得收到启发,觉得这玩意不简单。

首先个人家里长辈是比较反对这件事的,觉得外边的食品「不卫生」,老婆也反对「甜食」,所以去光顾糕点店本来就是个罕见行为,更是低频行为。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个变化呢?就是开业首日结账的时候,店员非常推荐我们钱办会员。比如当时我们在店里消费16元,如果充64元,那么今天这16元就当场免单。而且会员卡以后可以参加8.8折活动。

当时因为孩子也想吃,所以这个16元肯定是要花了。心里一想这64元也就4倍,来消费4次就花光了,这店肯定不会在这之前跑路。几十元的金额也不多,要不先充点小钱试试反正以后88折也不亏。

于是就这样我家连续在这家店消费了3周。本来以为这开业的限时活动,结果每天都可以参加。随时会员充值都是这样的优惠条件。当场免单+4倍充值。

看到上面那篇文章的分析,这个说法很关键:

人这一辈子只会记住两类人:一类是自己的亲人,一类是欠自己钱的人。只要顾客觉得你这家店欠他的钱,你放心,他肯定不会把你忘了。有消费需求,一定会先想到你,到你家店里逛逛。这样一来就能形成持续的复购。从这个角度讲,商家是欠顾客10块钱,还是1000块钱,其实并不重要。商家没必要追求大额度的充值,只要通过小额度的充值,跟顾客形成亏欠关系,就达到目的了。不管用什么办法,让顾客适当充点钱,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门店复购率。会员充值不是用来圈钱的,而是为了制造对顾客的亏欠。让一个人一直惦记你的最好方式,就是欠他点钱。

为啥充值就能直接免单?算了下,这不就等于是每5单免单一次,就是个8折?它家的8.8折也不是随时可以参加,只能周三会员日才行。其实这就培养出来了每周三复购的习惯。实际上我家也是这样操作的。每周三去光顾它家一次,因为会员卡里还剩了一丁点钱,没需求也要创造需求买点东西会来吃。。。实际上,它家的东西价格本来就不便宜,8折说不定还有得赚。

这种拿几十元消费者自己的小钱,把消费者一直惦记在一家店反复复购,方法真的高明。

又突然想到,我 steam 钱包上周都还有6.99刀不知道怎么花。于是圣诞促销就去买了TF2的一个稀有taunt。。这下好了。。钱包里还剩1.99刀。啥都买不成。要买多的,最低充值还得5刀起。。。。。。买别的东西肯定又有剩,又得惦记什么时候找个机会把这零钱给花了。真是几毛钱能让消费者惦记你一辈子。给跪了。。。

Posted

stderr

ChatGPT释义意大利国歌歌词

看到 HN 上 有人让 ChatGPT 解释笑话。突然想起来之前看过很多外语歌词对其中内涵很不理解。

比如意大利国歌有这么一段:

Son giunchi che piegano 他们是弯曲的芦苇 The mercenary swords
le spade vendute: 卖掉的剑。 Are feeble reeds
già l'Aquila d'Austria 已经是奥地利的鹰 Already the Eagle of Austria
le penne ha perdute. 已经失去了它的羽毛。 Hath lost its plumes
Il sangue d'Italia, 意大利的血。 The blood of Italy,
il sangue Polacco, 波兰人的血统。 the Polish blood
bevé, col cosacco, 喝了酒,和哥萨克人一起。 It drank, along with the Cossack,
ma il cor le bruciò. 但心却燃烧了他们。 But it burned its heart.

第一句骂雇佣军都是弱鸡我能理解,但是雇佣军跟意大利有什么过节?不懂;

剩下的就比较迷了:骂匈牙利是不是跟意大利有过节?波兰的血是跟意大利是仇人还是同盟?为啥又跟哥萨克扯在一起了?

当然这里面牵扯太多的历史的背景知识了,没能短时间查到内涵的渊源。这种属于本地人可能比较熟悉,外地人压根不会问的问题,所以也不会有人放到网上讨论。顺理成章也搜索不到。我也很难从繁杂的亚平宁半岛历史里快速找到关键。因为欧洲实在小国太多太乱了。。

没想到 ChatGPT 居然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是很优秀的那种。

"They are reeds that bend
the swords sold:
already the Austrian eagle
has lost its feathers.
The blood of Italy,
the Polish blood,
drank, with the Cossack,
but the heart burned it."

This verse refers to a historical event in which Italy was invaded and occupied by foreign powers, including Austria and Russia. The reeds in the first line are symbols of resilience and resistance, as they are able to bend and sway in the wind without breaking. The swords that are mentioned in the second line may refer to the weapons of the Italian people, who have been forced to sell them to the occupying powers. The third line refers to the symbol of the Austrian Empire, the eagle, which has lost its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fourth line introduces the theme of blood and sacrifice, with the blood of Italy and Poland being mentioned. The fifth line mentions the Cossacks, who were a group of nomadic warriors from the Russian Empire. The sixth line suggests that although the invading forces may have been able to physically conquer and control the Italian people, their spirit and determination could not be broken. The heart, symbolizing the spirit of the Italian people, burned with a desire for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让 chatgpt 再用中文解释了一遍

这句话提到了意大利被外国势力占领和占领的历史事件,包括奥地利和俄罗斯。第一行的芦苇是韧性和抵抗的象征,因为它们能够在风中弯曲而不会断开。第二行提到的剑可能指的是意大利人民的武器,他们被迫卖给占领势力。第三行提到了奥地利帝国的象征——鹰,它已经失去了权力和影响力。
第四行引入了血液和牺牲的主题,提到了意大利和波兰的血液。第五行提到了骑兵,他们是俄罗斯帝国的流浪武士。第六行表明,尽管侵略势力可能已经能够物理上征服和控制意大利人民,但他们的精神和决心不能被打压。心脏象征着意大利人民的精神,充满了获得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句话描述了意大利在历史上遭受的侵略和占领,但是意大利人民坚强不屈,他们的精神从未被打压,并且一直渴望获得自由和独立。

所以 芦苇 居然不是贬义词,是褒义词。意思是顶着风不折??????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是至少这个说法很有趣。。。

歌词里面 波兰的血 也比较迷。是不是波兰入侵了意大利?继续问

Q: is Poland an ally or enemy in this verse?

Poland is not described as either an ally or an enemy. The verse mentions the blood of Italy and the blood of Poland together, suggesting that both countries have suffered and sacrificed in some way. It is not clear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verse how the two countries were related or whether they were allied or i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at the tim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verse is part of the Italian national anthem and was writte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 time when Italy was facing foreign occupation and struggles for independence. The mention of Poland in the verse may simply be a metaphor for the shared experiences of suffering and sacrifice that both countries have endured.
Q: 歌词里 波兰的血 是什么意思
在你提供的这句话中,"波兰的血" 可能是指波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血液通常被用作一种比喻,来表示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和牺牲。在这首歌中,意大利和波兰的血液被提到了一起,可能是在暗示这两个国家都经历了某种痛苦和牺牲。
但是,从这句话的上下文中并不清楚这两个国家在那个时候是如何相关的,或者他们是否是盟友或是对立的。
重要的是要注意,这句话是意大利国歌的一部分,是在19世纪中期写的,那时意大利正面临外国占领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在这首歌中提到波兰可能只是一种比喻,表示意大利和波兰都经历了共同的苦难和牺牲。

虽然 ChatGPT 很多解释是乱来的,但是这至少提供了一种看上去比较合理的说法,比我瞎猜的靠谱多了。。

Posted

stdin

Jira里JQL实现查找上一个「工作日」的任务

厂里终于开始用笨拙的Jira了。总体用下来跟 Teambition 相比各有各的笨处。。。

默认的 board 过滤器有点不好用。本着为了stand-up meeting和周报快速检索上一个工作日和当周干了什么,找到一个 filter 写法:

JQL过滤上一个工作日干了啥:

(updatedDate < endofweek("-8d") AND updatedDate > startofday("-3d")) OR updatedDate > startofday("-1d")

这里不是简单的查昨天干了啥。比如周一需要看周五干了啥。所以有个 -8d-3d 的神奇操作。具体的逻辑自己琢磨

过滤本周干了啥

updatedDate >= startOfWeek(0)

Jira这种资本主义软件是没法适配我们社会主义法定节假日的设定。所以遇到非双休放假还是判断起来比较蛋痛。

其实我比较反感每天早上开站会。我比较推荐每天下班前最后10分钟开会。好处有:

  1. 当天干了什么记得很清楚。明天需要干什么也很显然。
  2. 如果谁拖堂,谁就承担对不起大家不能准时下班的道德压力
  3. 如果都开会了你事情都还没做完,要么你事情安排得太多,要么你完成能力不足,要么你时间安排有问题。

之前在两个公司这样执行过。结果被大老板强行改到早上开会了。无语。

Posted

stdout

跟ChatGPT玩 20q 游戏

Q: can we play the 20q game?
A: Sure, we can play the 20 Questions game! I'll think of an object, and you can try to guess what it is by asking up to 20 yes or no questions. Are you ready to begin?

Q: yes. Is it a man?
A: No, I'm sorry, but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is not a man. You can ask another question to try to narrow down what the object might be.

Q: is it an object that can be hold with human hands?
A: Yes,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can be held in the hand. This should give you a better idea of what the object might be, but you still have several questions left to ask if you need them.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question to help narrow down the possibilities?

Q: is it an everyday object that has vibrant colors?
A: No, I'm sorry, but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is not an everyday object with vibrant colors. It may be something more common or everyday, or it may be a different color altogether. You can continue to ask questions if you would like to try to guess what the object is, or you can make a guess now if you think you know.

Q: Is it consumable by humans?
A: No,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consumed by humans. It is a physical object that can be held and manipulated, but it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eaten or drunk. You can continue to ask questions if you would like to try to guess what the object is, or you can make a guess now if you think you know.

Q: Is it a toy for kids?
A: No, I'm sorry, but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is not a toy for kids. It may be something that is used by kids, or it may be something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kids in some way, but it is not a toy. You can continue to ask questions if you would like to try to guess what the object is, or you can make a guess now if you think you know.

Q: Is it made of metal or partly made of metal?
A: Yes,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is made of metal, or at least partly made of metal. This should give you a better idea of what the object might be, but you still have several questions left to ask if you need them.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question to help narrow down the possibilities?

Q: is it something you can drive with
A: Yes, the object I am thinking of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 driven. This should give you a better idea of what the object might be, but you still have several questions left to ask if you need them.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question to help narrow down the possibilities?

Q: is it a car?
A: Yes, that's correct! The object I was thinking of is a car. Congratulations on guessing the correct answer with only a few questions! Cars are a common form of transportation that are made of metal and can be driven by people. I'm glad you were able to guess the correct answer. Do you want to play again and see if you can guess another object?

然后让 ChatGPT 猜一下雨刮器

Let's play the 20q game and you make the guess
Sure, I'd be happy to play 20 Questions with you! To start the game, think of something in your mind and I'll try to guess what it is by asking you up to 20 yes or no questions. When you're ready, just let me know and I'll start asking my questions.
Let's go

Q: Okay, here's my first question: Is it an animal?
A: no

Q: Is it a plant?
A: no

Q: Is it a physical object that you can see or touch?
A: yes

Q: Is it a tool or instrument that people use?
A: yes

Q: Is it something that is typically found in a kitchen?
A: maybe

Q: Is it a type of appliance or utensil that is used for cooking or food preparation?
A: not really

Q: Hmm, I'm having trouble narrowing down the possibilities. Can you give me a little more information or a hint to help me guess correctly? Remember, I can only ask yes or no questions, so the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provide, the better I'll be able to guess.
A: it has a screen

Q: Ah, I see! Is it a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entertainment or communication, such as a television, computer, or smartphone?
A: yes

Q: Is it a portable device that can be easily carried and used on the go, such as a laptop, tablet, or smartphone?
A: yes

Q: Is it a type of smartphone, such as an iPhone, Android, or Windows phone?
A: yeah

Q: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given me, my best guess is that you are thinking of a smartphone. Is that correct?
A: I mean it's a computer!

Q: I see, my apologies for the mistake. In that case, my new guess is that you are thinking of a laptop computer. Is that correct?
A: yes!

Q: Great, I'm glad I was able to guess correctly! Let's play again sometime if you'd like. Just think of something in your mind and I'll try to guess what it is by asking yes or no questions. Have fun!
A: Let's play again. Ask your question

Q: Sure, I'd be happy to play again! To start the game, think of something in your mind and I'll try to guess what it is by asking you up to 20 yes or no questions. When you're ready, just let me know and I'll start asking my questions.
A: Go on

Q: Okay, here's my first question: Is it an animal?
A: no

Q: Is it a plant?
A: no

Q: Is it a physical object that you can see or touch?
A: yes

Q: Is it something that is typically found in a kitchen?
A: no

Q: Is it a tool or instrument that people use?
A: partly yes

Q: Is it something that people use for writing or drawing, such as a pencil, pen, or marker?
A: no

Q: Is it something that people use for personal grooming, such as a brush, comb, or razor?
A: no

Q: Is it something that people use for exercise or physical activity, such as a ball, jump rope, or yoga mat?
A: no

Q: I'm sorry, but I'm having trouble guessing what you are thinking of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Can you give me a little more information or a hint to help me guess correctly? Remember, I can only ask yes or no questions, so the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provide, the better I'll be able to guess.
A: it's a device on a car

Q: Ah, I see! Is it a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navigation, such as a GPS system or map?
A: no

Q: Is it a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safety or emergency purposes, such as a seat belt, airbag, or fire extinguisher?
A: no

Q: Is it a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 car, such as a jack, wrench, or tire gauge?
A: no

Q: Is it a device that is used for entertainment or communication, such as a radio or speaker system?
A: no

Q: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I'm having trouble guessing what you are thinking of. Can you give me a little more information or a hint to help me guess correctly? Remember, I can only ask yes or no questions, so the more specific you can be, the better I'll be able to guess.
A: It's a device placed outside a car

Q: Ah, I se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my best guess is that you are thinking of a car antenna. Is that correct?
A: no

Q: I'm sorry, but I'm still having trouble guessing what you are thinking of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Can you give me a little more information or a hint to help me guess correctly? Remember, I can only ask yes or no questions, so the more specific you can be, the better I'll be able to guess.
A: It's mostly made of rubber

Q: Ah, I se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my best guess is that you are thinking of a car tire. Is that correct?
A: no

Q: I'm sorry, but I'm still having trouble guessing what you are thinking of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Can you give me a little more information or a hint to help me guess correctly? Remember, I can only ask yes or no questions, so the more specific you can be, the better I'll be able to guess.
A: it's has a long rubber blade

Q: Ah, I se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provided, my best guess is that you are thinking of a car windshield wiper. Is that correct?
A: yes!

Q: Great, I'm glad I was able to guess correctly! Let's play again sometime if you'd like. Just think of something in your mind and I'll try to guess what it is by asking yes or no questions. Have fun!

虽然没能直接回答出来,但是这个对话能力还是很牛批的。特别是它丫的上下文捕捉能力。突破天际了。做过NLP的就知道这有多难。

Posted

st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