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毒害
Posted | stdout
看到个号称不支持 css/js/wasm 和图片的浏览器 Kristall,觉得这玩意太蠢了。这让我
想起柏拉图的 Phaedrus 里讲了苏格拉底的一个段子,苏格拉底作为欧亚大陆的头号智慧导师,博学多才,却没留下传世著作。因为但是他老人家本身是反对文字和书写的,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条,文字伤害记忆和智慧。Letter is an aid not to memory, but to reminiscence, and you give your disciples not truth, but only the semblance of truth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很有可能指的是拼音文字里的「字母」 而不是古埃及神 Theuth 创作的象形文字。我认为发音字母构成的书写体系肯定是对记忆有害的,文字上的词性和变位更是对视力和理解力的低效率的折磨。快速理解都会强调 Subvocalization 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一个 ideogram 真是一个神发明。总体来说,这条道理是对的。文字只是记忆的粗略模拟和辅助,是真理的外表轮廓。
知识其实这玩意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propositional knowledge 和 know-how。命题和过程知识。
什么是命题?比如「一只青蛙四条腿」就是典型的命题。人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获得大量命题;
过程知识就比较微妙了。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获得过程知识,比如你可以通过学习五线谱了解乐谱如何和发音一一对应,观看钢琴视频得知乐器如何演奏,但是让你实际上手呢?依然不会。
文字就容易造成一个错觉,把结论和过程的「描述」记住了,不等于你获得了真实的知识。有的时候甚至你记下来的就是个结论,连它内在逻辑都无法知晓。孔老夫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字是有欺骗性的。很多时候你写下来了背下来了以为就记住了。实际上你只记住了一个表皮。
第二条,文字是固化的,死气沉沉的,不如口头语言丰富有活力,不如口传心授有感染力。这个理由,也有局限性。因为文字表达能力在苏格拉底的时候不行,但是这玩意可以进化的。几千年演化下来,文字的表达能力一点也不差。
第三条,文字使语言失控。苏格拉底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一件事一旦被写下来,不论什么内容,到处都会流传的,既会传到能看懂的人的手里,同样也会传到无关的人手里。文字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正直的人说话,也不知道如何不与邪恶的人说话。因为文字没有自卫或自救的能力。”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值得深思。
书写不是真理的后代,而是真理的私生子。人们歪曲理解文字,就如同私生子受到欺负没有亲生父母帮忙一样。苏格拉底还说,智慧的语言是用来雕刻学习者的心智的。需要知道什么说什么话,什么时候闭嘴。知识是活的,有多面性,需要对听众定制诉说,而不是像一副绘画那样只从一个角度说明问题。理智的人说话就像在花园里埋下一颗种子,听者心里才会开花结果。而不是一味挖洞翻土。
道理讲了这么多,其实对我的启发就是传播思想。喊死板口号是绝对没有用的。必须得定制化、个性化传播。如同现在推荐系统一样,做到千人千面。真正厉害的营销和洗脑不是「羊羊羊」那样反复重复洗脑,而是静心巧妙的植入。
想到这里,我觉得,以前 PC 时代发布视频,是由少数精英团队的制作,通过 Flash/MPEG这种录制成视听作品或者节目,扩散式的单向散开传播;3G 4G 带来的高带宽普及,智能机带来的H.264专用处理芯片的普及,让人人拍视频成为了可能,让全球迎来了一个视频传播思想的时代。大家看不起的营销号洗稿行为,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其合理必然。知识的传播,本来就应该自然发生变异,我们只是缺乏一个有效的优胜劣汰的定向过滤器。把一件事前因后果用文字写清楚的人不多,但是文盲都可以拿起手机录制一段讲话。所以在人人都能发视频的时代,打破了文字的垄断,带来大量的土味和「俗」味视频。因为媒介的改变,不仅是从文字到图片、视频的升级那么简单,而是人和人对话、交流、碰撞的一次彻底颠覆;以前的大道理、小道理是基于文字的浓缩,抽象成一个又一个的符号,比如国家,比如民族,比如儒家、清教徒这种门派。现在抛弃抽象,回归到具象。在文字的时代,搜索引擎为王。因为这种技术有一定门槛,而且当时互联网上全是「超文本」的海洋。高校的理论知识是网页,门户的新闻是大段文字,个体用户参与的 BBS 讨论也是文字。现在不一样了,学术报告是扫描版pdf,门户都是app里的walled-gargen,群众的议论全是长截图。文字沦为配角,作为字幕存在于某一帧配图的下方,或者是一个箭头指向的注解。最具冲击力的,往往是影像,比如唐山打人的监控 footage,再比如导致 BLM 的那张 Floyd 跪脖子的图片。
社会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稳定的社区纽带被打散,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一场漫长的“流浪”,人们不断被抛入陌生的地点、陌生的群体、陌生的关系,“独自承受”一切挑战。这种原子化状态驱动着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心理——人们试图在不断分崩离析的世界中抓住一点什么,哪怕抓住的仅仅是“想象的共同体”。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回到了千百年前那个知识以口口相传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历史巨变,我个人的见解是:
- 口头交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重要。中小学应该压缩文字书写的时间,改为制作 ppt 宣讲技能培训和口头辩论。
- 应该把音韵、对联、单押、双押、rap、music、的重要性提高。现在自媒体 BGM 水平太低,而且说服力和韵脚好坏成正比。
- ChatGPT 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一段文字里无缝植入商品广告,也可以解决苏格拉底反对 letters 提出的文字的种种缺点,把文字变成个性化、启发式学习一个利器。
- 下一代说服力工具,应该是类似 ChatGPT 但是作为虚拟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和演绎。技术侧需要有对图片和视频「表达的思想」的理解能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