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终端

在这个俄乌战火纷飞,国内油价高涨的季节,从各种消息满天飞的聊聊里得到一个痛苦的领悟。

在街上,在电梯,在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拿着一个200克左右的长方形物体,对着它欢笑,对着它愤怒,对着它沉默。

4G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疫情带来了 WFH 和各种码的普及,男女老少的生活都围绕着一个东西展开——手机。

若干年后,人们会如何定义手机?这是一个微型个人电脑?通讯工具?互联网接入器?

我觉得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手机的本质是一个情绪控制终端

这和之前的 PC+拨号上网时代有个本质的不同。PC 从根本上,是一个生产力工具,我们从小学习微型计算机是当做一种科研仪器,进出微机室都是防尘鞋套,键盘都是经过训练的盲打。

手机虽然架构也是冯诺依曼,但是这玩意被消费文化的厂家精心阉割成了一个单向接收端。这个阉割是从 Steve Jobs 拿掉键盘开始的。

Touch Screen,多么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经过 infinite scrolling 的市场校验,千锤百炼发展到极致就是 Tiktok ,让人们短暂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是情绪化的集中。手机的输入是什么?铁链女的文字,基辅的图片,喜迎油价上涨的视频。这些输入的传播,随着网速的提升和带宽的扩宽,加上国内从 MSN 时代就习惯了的即时群聊天,使得消息的传播几乎达到实时。如果你也有在微信里加入一大堆吹水摸鱼群,那么很可能你会发现所有群转发的内容是越来越趋同、时效性越来越好的。群里各色人等,对大部分消息的态度,都是崩,知道突破了激活函数的阈值蚌埠住,然后又转发给你的第二圈层、第三圈层群组。这些群组对这些话题的讨论和反馈,行程对你三观的冲击,最终的效果是反向传播,修正了你的激活函数阈值。

那么这一神经网络的输出是什么呢?

恰好,今天读到了某日更专栏 贾行家 的一段话

情绪,我认为,这是当下很多问题的核心词,是个基本的、没法回避的时代特征。我想你也有感觉:今天,不只文化现象,很多网络现象,都是被越来越单纯的情绪催动,越来越没什么道理可讲。我们好像生活在一团乱麻一样的情绪里,它的来历和问题各异,现代的、传统的,中国的、西方的,我在物质世界里愁肉身住的房子,我在网络世界里想刷存在感……咱们不着急批判,那要交给思想家,我们先看看这个情绪的时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什么是情绪?我这里的概括是:情绪是对追求单一目标的即时性反应。它是很底层、很原始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正面的像满足、愉悦、期待,负面的像嫉妒、愤怒、失落、恐惧,稍微复杂一些的有空虚、寂寞。总之,现实中出了一个结果,情绪上立刻就会起反应,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
那么,流于表面的情绪为什么成了当下最主要的动力?
说个生活场景吧:我喜欢在地铁上看人,但是这些年没什么人可看了。十几二十年前,至少还有乞讨的,不是拿着碗和棍子,是挎着音箱话筒,边唱边要;还有卖报的,不知道为什么,无论什么时候,头条都是有关刘德华的坏消息。现在是人人都死盯着自己的手机,像要被吸进去了一样,神情木然,社会学家说这叫“昏睡性的呆看”,人在这种半休眠状态下,很难形成什么有意义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状态下,大家心里涌动的只有情绪。这些情绪几乎是所有人共通的,没有善恶之分。比如说,一个人发张炫耀豪车或者新包的自拍,再配上段所谓“凡尔赛文学”的夸耀,传达的是什么情绪?都说是虚荣,但我想可能是孤独。细分析的话,这是由空虚和自恋共同在起作用,引起了刻板的自我复制,发这个的人,也没法从中感到真正的快乐,只能暂时压抑空虚感而已。

在《文化参考》里访问过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董晨宇老师,董老师对当代传播有个描述:上个时代,媒介往往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我们在使用它。而在这个时代,媒介变成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就活在里面,跟着它变化。情绪化的现实来源相当深刻。我们早就生活在一个被现代科学探索和定义的,几何化、数字化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本身不存在等级上的高低,好的一面是“平等”,坏的一面是虚无,如今,问题没有变化,一切却被科技进步加速了,越是处在时代的前沿,你越去想“什么是生活的意义”,这件事就越诡异:你不细想,那什么都有意义,但多问几个“然后呢”,可能会发现什么都不确定。
先说一个比较简单的转化。有部日本电视剧叫《孤独的美食家》,没什么主线情节,就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每天结束工作以后在大街小巷找饭馆儿吃饭,他的嘴很刁,还是好饭量,每次能吃两人份,这部电视剧就是让咱们看他一顿顿吃什么。我常想,假如我是电视台老板,十年前有制作人跟我说要投拍这么部戏,我的反应肯定是“什么鬼?”你总得给我个女主角和感情戏吧?我小时候,偷看别人吃饭叫“看嘴”,是最没出息的表现,会挨大人的打,这怎么能拍电视剧?这就是因为我没有把握到后面那种群体情绪。
《孤独的美食家》找到了一个很直接也很妙的方法,传达了都市职场人士,也就是今天自嘲为“社畜”群体的典型情绪。每集开头都有这么段独白:“不受时间与社会的约束,幸福地填饱肚子之后,在那一瞬间,他是随性而自由的,吃饭时不受任何人打扰,也不需要照顾他人的口味,这种孤高的行为,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平等拥有的权利,可以称得上是最治愈人心的过程”。
《孤独美食家》的成功,就在于用最单纯的方式去抓最普遍的情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把它迁移到孤高、幸福这些价值上去。
孤高和幸福是什么?已经不是情绪了,可以说是情感。情绪重要,但只有情绪的话,人永远没法成熟;情感是更高级的凝结,只有情感才能产生出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或许我们迎来的21世纪,就是这样一个情绪的世纪。moo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