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课程《一只奶酪》

起初是娃的一个作业,被打了叉,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翻开课文仔细读一下

一块奶酪 作者:辛勤

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要就受处罚。”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子!”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命令,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大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子。
蚂蚁队长生气了。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立——定!原地休息!”
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味道真香!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您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到洞里去了。

读完这篇课文,对其故事没多少印象了,但是小时候也是被这「总结中心思想」搞出 PTSD了,再回头看看孩子的答案,貌似没毛病啊。为啥没答对呢,这是什么鬼。

只能网上搜一下答案,搜完之后我他妈裂开了,比如

Q: 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A: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Q: 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A: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我心里一万个问号,孩子学习语文,应该是从简单到困难吧,对社会这种复杂组织,孩子懂个屁什么叫「特权」?

搜了下作者:

辛勤 (1939~) 笔名良驽、木兰。云南昆明人。1960年毕业于昆明师专文史系。历任县中学教员、县委宣传部干事、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晨光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蜜蜂报》主编,副编审。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儿童小说集《装在葫芦里的故事》,中长篇儿童小说《绿孔雀与金角龙》、《替身演员》、《小哥俩猎虎》、《鬼谷》、《魔匣》等,散文集《智慧女孩》,儿歌集《心灯》等。中篇小说《火把歌》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2005年获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贡献奖。

所以这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篇课文就是当年文革时期小镇宣传部笔杆子,写的一篇时政讥讽文。无非就是共产党功勋集团讲特权,脱离群众,私分蛋糕那些破事。问题是这些东西真的适合给孩子当教材学么?孩子真的搞得懂斗争么?

仔细一想,这特么哪跟哪呢。首先现实世界的工蚁是没有特权一说的,都是给蚁后打工,组织形式和人类有很大差别。其次虽然这蚂蚁队长嘴上没吃到奶酪,但是一会儿立正散开,一会儿立正回来折腾其他蚂蚁何尝不是滥用特权?然后这就算队长抵制诱惑了?它把奶酪分给小蚂蚁只不过是慷他人之慨,随意去分配受损资产,何尝不是一种特权?最后,为啥最小的蚂蚁吃到奶酪渣,别的蚂蚁就不闹了?难道发放奶酪有一个从幼到长的机制作为前提?想到这一层,莫非是发动群众斗群众?

其实分蛋糕这个问题,要的不是队长的高觉悟和内心斗争,有一个非常行之有效古老的办法,那就是先分蛋糕的人最后拿。这种靠队长的主观能动性「摆平」事情的,我觉得还是有一种居高临下藐视小蚂蚁的阶级优越感思维存在。可能是灌输论的遗毒吧。

作为小学语文课本,没有语言艺术性,没有文学性,没有故事性,纯粹就是阴阳怪气谜语人,《读者》式的鸡汤味。

想到这里,我觉得,孩子们对中心思想拿捏不准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标准化答案真的害人。垃圾课文真的应该滚出课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