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啥没有出色的软件行业

HN上看到这篇。没看正文之前,我头脑浮现的是管培生,大连的软件外包,日企那种细致又无用的上面拉spec下面填实现的功序长幼之分等等。

翻译有添油加醋,其中 Keiretsu 意思是“家族企业集团”,前身是日本财阀(Zaibatsu)比如住友Sumitomo、三井Mitsui、三菱Mitsubishi和安田Yasuda等。

在60年代和70年代,软件往往是为定制且非常、非常昂贵的硬件编写的,软件需求通常作为整体购买合同的一部分进行谈判。软件并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更像是一种服务,类似于集成、培训以及持续的支持和维护。它通常是按时间和材料收费,有时为了促成交易,软件甚至会免费赠送。真正赚钱的还是硬件。
日本的家族企业在“大型主机时代”表现出色。比如富士通、NEC和日立。尽管在60、70年代并没有打败IBM和Univac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但它们在小型计算机和大型办公系统领域表现得相当不错。
当PC革命在1980年代末到来时,日本整体工业的准备工作完全不足,PC市场很快围绕着少数几个标准化的操作系统和硬件架构形成。日本的家族企业在“硬件”方面表现得相当不错,但非定制或“包装软件”的市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它要求取悦客户,并在客户意识到之前就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但那是80年代日本经济超级发达和繁荣,到处都能赚钱,市场保护良好。对于家族企业来说,专注于赚快钱更有效率。每个家族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技术公司,这些公司开始销售个人电脑和软件,部分面向消费者,但真正的大钱是在企业销售中。由于家族企业集团喜欢把生意留在“家族”内,这些技术公司通过向集团内的“俘获”客户销售产品而不断成长并获利。就像以前一样,他们通过集成和定制服务赚取了真正的利润。
大型系统集成公司(Systems Integration,SI)成为了强有力的市场参与者,而日本的软件公司从未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甚至连国内公司之间也没有竞争。
所以日本的软件行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保持着与“卖大型机硬件”时代相似的状态。软件只需要刚刚够用,能跟客户签下合同就行,由于客户来自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内部及其封闭死板,很少同外边世界交流,所以水准要求实际上是非常低的。
但没关系,只要行业繁荣,没人介意在 家族企业 关系户企业内部大肆花钱,所有那些“小小的软件缺陷”总能在“下一一定”阶段中修复。
软件开发变成了一种“打勾”式的任务。一旦客户提出需求,签下合同,再想办法去弥补某个功能。
这种情况不仅让日本错失了全球软件行业的发展机会,还标志着日本各行业创新崩溃的开端。在接下来的30年里,软件将成为推动创新和效率的关键驱动力。但是,通过将他们的IT战略外包给单一的系统集成商,日本企业实际上把自己绑上了锚,每年都在技术曲线上越来越落后。
日本至今尚未从这种情况中恢复过来。即便是今天,大多数企业系统仍远远落后于全球竞争者。但正如我们稍后将看到的,现在有一些变化可能会让日本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怎么感觉很像信创和军品开发圈子。。。。国内相似 Keiretsu 的例子就是中字头央企,比如CASC、CASIC、CETC等等。软件不值钱,卖盒子才能拿到回款。工期紧,ppt画大饼,不和外界交流,因为保密和资质。靠关系吃饭,总包,分包,集成什么的,但是一旦突然财政断奶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