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危机

难得夜深人静反思一下。我个人每天12个小时在网上闲逛,自个觉得我现在有几个值得警惕的危险趋势:

  1. 输入越来越多,输出越来越少。创作能力退化。
    个人觉得消费信息文化这个风气是由教主Steve Jobs带来的,以iPad为代表的纯内容消费平台给大家带来的各种使用的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剥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利——创作和生产。
    和PC相比,你既可以在上边消磨时光,但同时也可以用来当作生产力工具。我个人觉得PC平台是一种输入输出的平衡
    而iPad这类平台不一样,这货带来的风气,就是一种consumer culture。在iPad上外接键盘打字都十分痛苦和不友好。你在上边能做的就是消费弱智游戏,消费视频,消费小清新照片。Android似乎友好一点,甚至android上直接编写android程序。办公什么的也有可行性,但是这也最多是先驱者的尝试和号称而已。
    这个问题的各种衍生也深深影响了互联网。我觉得可以叫做consumerism。君不见各大博客、BBS、微博上,除了喷子就是小白。很少有人积极去invent有意义和价值东西了。

  2. 过多信息时效化。(我承认我现在患“语体教”病了,我很难找到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东西)具体的描述就是,人们更加关心失效性很快的东西,更加耸人听闻的东西,和心理落差更大的东西,而偏向忽略那些永恒的东西。比如关心某软件、ROM、OS的新特性,而不去关心整个业界的完备推进程度。就举一个简单例子。Steve Jobs很喜欢声讨Flash怎么烂怎么搓,但是他从来不告诉你作为一个移动设备的 矢量+音视频多媒体引擎 应该做成什么样子。我们过多的去关心如何打倒Flash,如何打倒IE6,新技术如何做到Flash 10年前也能做的东西,比如apple.com上的wwdc现在都还在用Quicktime®(而不是html5 video)来播放流媒体;在HTML5喧嚣的今天,人们甚至通过WOFF这种奇技淫巧来绘制矢量图标。这是一种悲哀,和对SVG莫大的讽刺。

  3. 碎片化。这个就不说了。但同时我觉得我还有另外一个很显然的毛病——老了。各种怀旧各种经典,很少去接触新事物了。手上天天操作和玩的东西,和几年前的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4. 流行的东西就是王道。即使小众的领域里,相对流行的也能秒杀其他的。人们宁愿附和各种lame的meme,也比自己写一段nobody cares的东西更加有归属感。其实我觉得这个是生态圈的问题。每个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在一个注定forever alone的小圈子里,是很少能得到反馈的。你甚至渴望信噪比很低的反馈。

  5. 信噪比。我觉得现在一个最最最浮躁,但是又欲罢不能的问题就是各种重复信息。各种repost简直是强奸你的接受器官。但是你miss了一系列之后又觉得自己真2b。花那么多时间在网上连这个最泛滥的东西都不知道。各种第三方的aggregate工具,由于依靠全自动化算法,所以coverage由成问题。现在对话题的关注精力投入远远大于收获。

  6. 各种挖坑不填。其实最消耗精力的就是没有结局的故事。了结的事情总是让人舒坦。但是现在千头万绪的信息,有始有终的太少啦。新事物,新自造轮子的产生速度大于问题的产生速度。这种让人无所适从。坑多就不说了,我还讨厌选择。所以进一步导致更多的放弃。我越来越发现 问题 - 解决方案 这种线性思路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面向变化的结构。

  7. 人物为中心的世界。我十分吃力的去人物化

  8. 我渴望一个SNS,隔绝与hivemind的各种hype,又能自洽。这是一种neo utopia么?我觉得这是我这种introvert的人的病。明明知道任何群体都有4个阶段:适应 - 指数增 - 平衡 - 衰亡。这是注定的命运。

上诉问题都是我个人自己点滴感受。当然,这和我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或许其他人的感受不是这样的。或许只是我自己所处的环境太糟糕了。个性化的互联网就是这样,你很难看到客观一致的东西,你看到的都是你自身的影子。你自己是个挫人,那么你关注的人群也基本都很挫,你得到的东西也是很挫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