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 一些感受

clubhouse 总体感觉,自从被那啥之后,群体就基本一岸两地的人,和大陆留学生为主了。而且真的以学生为主。如果有家业压力人,要么就是创投圈要么就是币圈大佬。

第一次发言是在一个 English Lounge 里面有几个英语老师在聊 dyslexia 。这单词我都不认识但是还是强行尬聊了。

我当时就胡扯说中文这种文字为载体的语言,符号和读音分离,可能压根就不存在拼音字母类语言的发音乱序导致的理解能力的问题。

房主后来因为要去讨论女权,就早早的关闭了房间。不知道是被我的暴论或无知吓到了。我也因为时间太晚就睡了。第二天醒来,觉得不过瘾,就去搜了一下 dyslexia 这个概念。发现果然汉语里也是存在的。而且 HK 有个调查发现有这个问题的学生比例(10%)比 UK (5%-7%) 还高。

我又自己回味了一下,可能真的有这么回事。于是去 V 站发了个贴《有哪些你一直认错、读反的词语你过了很久才发现?》。第一个回帖就给我当头一棒,天赋异禀这个词,我是的确很长时间读成 天赋bing yi 的。

但是这个问题也有有趣,这个词在口语中很少用到,也不至于成为我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障碍,所以假设人群中发生 dyslexia 比例是差不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结构造成的后果和代价还是有不同的?

接下来的日子使用 Clubhouse 的感受是,大多数房间都是拉家常。挺无聊的。偶然能遇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非人文的,然后我又能听得懂的话题。

但是用起来这个 clubhouse 的严重短板就出现了:房间秩序很难维护。某人说了一个炸鱼的观点,大家争相反驳,但是并没有一个谁先举手谁先说的机制,然后加上网络延迟,你停了等别人,别人也出于礼貌停了等你,这样race condition死锁了。并且往往第一个反驳的人,还夹杂了自己的另外一个有问题的观点,然后大家就跑题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总的感受,一个好的发言秩序是很难自发形成的。比如得靠信号好不掉线而且强有力的主持人。app 本身非常缺乏 civil conversation 的机制。这个和现实中的泡吧聊天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大家可能会看别人的嘴和动作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插嘴。也没办法从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判断环境和气氛是否融洽。

比如今天有个房间讨论生命的意义,大家吵得很厉害,就有人提议说怎么有个 Moderator 不说话,看简介是 UCLA 心理学从业人士。让他说说。结果好家伙,他一上来就说人死后其实意识还是存在的,有转世,有 afterlife。呃。无言以对。继续听下去的意义真的不大了。

而且真的有那么一两个志同道合,你也没法像现实中那样,拉他们单独对线。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 app 的交互解决的问题。比如

Comments